作者:相忘于江湖
东北抗联这支坚持了14年的抗日武装力量,一直是日本关东军心头难以释怀的顽疾。尽管抗联兵力常年不足万人,甚至时常只有一两千人,即使在最鼎盛时期,三路军共有11个军,总人数也不过三万余人。而相比之下,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最低也有15万人,最高达76万,外加二十多万的伪满洲警察部队。
两者实力悬殊巨大,但抗联却始终如梦魇般困扰着关东军。抗联的战士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坚守斗争的信念令人敬佩。仅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就牺牲了190余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南杨北赵”——杨靖宇和赵尚志,以及多位抗联军长。牺牲时,杨靖宇年仅35岁,赵尚志34岁;第六、第七军军长夏云杰和陈荣久都只有33岁;第十军军长汪雅臣30岁;第二军军长王德泰29岁;第四军副军长王光宇更年轻,只有27岁。
在关东军总司令武藤信义看来,无论是灵活机动、智慧过人的杨靖宇,还是凶猛勇敢、势不可挡的赵尚志,都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大人物”,而伪满军队则不过是“小打小闹”。除了军级指挥官,师级指挥官中也有许多令关东军忌惮不已的抗联将领。
那么,在关东军眼中,那些被称为“虎”、“狼”和“熊”的抗联英雄们究竟是谁?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关东军口中的“虎”,就是被老百姓称为“镜泊猛虎”的陈翰章。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一个富裕的农户之家,属于满族正黄旗血统,是满清宗亲后代。从这个角度看,陈翰章似乎最没有理由背叛自己的出身、反叛故国。陈翰章少年时立志做一名教师,17岁时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次年进入文庙小学任教,月薪30多块大洋,算得上当地的体面收入。
然而,“九一八事变”这一国难深深震撼了他。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翰章告别新婚妻子,毅然投身于“老三营”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经参谋长周保中的悉心指导,他迅速从宣传鼓动队队长成长为抗日救国军的秘书长。
到了1936年,陈翰章升任抗联第二军第二师代师长,独当一面,在长白山和镜泊湖地区展开游击战。陈翰章带领的抗联第二师,神出鬼没,屡次打击日伪军,接连在宁安县的团山子、镜泊湖南、烟筒沟等地获得胜利,令关东军头疼不已。宁安宪兵头目雄谷太郎亲自来招降陈翰章,遭到断然拒绝。
1937年5月,抗联第二军第二师更名为第五师,陈翰章任师长。随着抗联频繁袭击伪“满洲国”的日伪军,甚至炸毁军用列车,关东军出动五万大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实施“治安肃正计划”,除了军事清剿,还施行经济封锁,意图从根本上切断抗联的粮食和弹药补给。
面对强敌,陈翰章带领第五师以牙还牙,在安图县大沙河一带,击毙伤敌军五百余人,彻底歼灭日军松岛“讨伐队”120多人。不仅如此,他还多次袭击镜泊湖的水电设施,使本已开工半年的水电站被迫停工整整三年。
关东军气急败坏,悬赏5000大洋通缉陈翰章的性命,但他和抗联第五师依然活跃于崇山峻岭之间,屡屡给敌军沉重打击。无计可施的关东军转而抓捕陈翰章的妻子,并派其父亲前去劝降。
然而,陈翰章的父亲陈海是个明理之人,他利用此机会将关东军的动向秘密传给儿子。为了让父亲带回假的“降意”,陈翰章与父亲合演了一场戏:将父亲的棉袄挂在树上,朝上连开三枪,象征两人“恩断义绝”。此外,他还写下“休书”给妻子,希望她能另觅良人再嫁。
1939年7月,陈翰章被任命为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不久,他在大沙河布置伏击,连续激战四天四夜,歼灭日伪军五百余人。9月底,他又在敦化寒葱岭大道伏击敌方松岛汽车队,歼敌120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进入1940年,东北抗联陷入最为艰难的时期,陈翰章所部战斗和非战斗损失严重。12月5日凌晨,身边仅剩四十多名战士的陈翰章,为了补给,夜袭镜泊湖北伐木场。然而,日伪军早有防备,一天内双方激战八次,陈翰章部队牺牲16人,另有1人被俘。
他带领部队南撤至镜泊湖东侧大庙岭,准备休整后继续抗战。12月7日夜,一名姓李的女战士因极度疲惫和饥饿,偷偷前往湾沟寻找食物,不幸被“讨伐队”抓获并叛变。
1940年12月8日清晨,陈翰章与二十余人被数百名讨伐队围困。为了掩护四名女战士突围,陈翰章和十几名战士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五次进攻,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更残忍地用刺刀剜出了他的双眼,年仅27岁。
陈翰章牺牲后,关东军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春示众,直到73年后才得以与遗体合葬。
至于关东军眼中的“狼”和“熊”,分别是朴得范和金将军。
朴得范是朝鲜族出身,是抗联中极具智谋的将领之一。周保中曾回忆,东北抗联中的朝鲜族将士对关东军怀有极深仇恨,战斗英勇,叛变投敌者极少。但也有例外。1938年2月13日,正在养伤的抗联一军参谋长安光勋被捕后投敌。为赢得敌人信任,他甚至胁迫一军师长程斌,利用其父母作为人质。
1939年7月,第三方面军成立,目的之一便是削弱安光勋和程斌等人的投敌影响。朴得范被任命为第三方面军参谋长,是陈翰章和侯国忠的亲密战友。关东军称其为“狼”,正因朴得范为人谨慎狡黠,行动隐秘,从不给敌人留下任何痕迹。
1940年2月23日,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和第一方面军总指挥曹亚范相继牺牲,第二方面军金成柱麾下700余人锐减至百余人,被迫撤入远东。朴得范及其警卫旅200余人也迅速瓦解。
关东军为了诱捕这位抗联“狼”,派出一个独臂朝鲜族农民,假扮商人,向饥寒交迫的朴得范等人贩卖食物和衣物。9月29日,朴得范等五人在山中的石头房被捕,随后投敌。
随着“虎”被剿灭,“狼”被诱捕,只有“熊”金成柱幸存下来。
金成柱,1912年4月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一个贫寒农民家庭。八岁时随家人迁至东北临江,在抚松读小学,后转入吉林中学。十七岁时被捕入狱一年,出狱后改名,创立孤榆树游击队。1920年移居东北,直到抗战胜利后返回家乡,东北生活长达25年。
作为关东军眼中的“熊”,金成柱没有“虎”的凶猛,也不如“狼”狡猾,但他擅长隐蔽潜伏,出手时却极其致命。金将军先后任抗联第二军第三师、六师师长,与李荆璞平南洋游击队、周保中率领的第五军、李廷禄的第四军以及李红光、李东光的磐石游击队紧密合作,既打击日伪军,又壮大抗联力量。
对于抗联三路军高调西征的问题,金将军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面对敌强我弱,靠近图们江、黑龙江,便于随时进入朝鲜半岛和远东地区,更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后来,第一路军西征惨败,金将军及时提供了大量人力和物资支持,援助杨靖宇和魏拯民。
1942年,周保中率领七百余抗联战士进入远东,金将军也被编入教导旅,任三营营长。随后三年里,金将军与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远东坚守阵地,抗战胜利后返回东北,不久便和战友们重返故乡。
深耕战争历史,传扬正义精神,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