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兰台一直认为,“为爱情不顾一切”和“渣”的最大区别在于:真正追逐爱情的人,无论男女,他们永远不会隐瞒自己的感情。当爱情降临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爱,而当爱情不再时,他们也会果断离开。而“渣男女”则不同,他们喜欢用言辞标榜自己“为了爱”,但内心深处,却常如电视剧《潜伏》中谢若林所说的那样:“心里全是生意。”他们总是在不同的男女间周旋,实际上,他们是在评估这些人对自己而言的“商业价值”,在衡量这些“投资”是否值得。
今天,兰台想为大家介绍一位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她不仅是近代女权运动的先驱,还是一个勇敢追爱的女性。尽管兰台对她的某些选择并不完全认同,但我始终尊重她的每一段选择,因为她的每一次决定都与爱情息息相关。
她就是李一纯,原名李崇英,1899年生于湖南长沙的书香门第,家里还有两位妹妹,分别名叫李崇德和李崇善。由于出自书香门第,李一纯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代便就读于长沙的周南女子中学。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对长沙的周南女子中学不太了解,但它曾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先锋的摇篮”。这所学校不仅鼓励学生立志追求妇女解放,倡导信仰自由,还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因此成为了许多女性革命者的启蒙之地。周南女子中学的校友中,包括了向警予、蔡畅、陶斯咏、丁玲、劳君展、曹孟君等众多女性革命家。学校的教育并不拘泥于传统中国女性的内敛与文雅,而是培养了许多聪慧、独立、果敢、刚烈的女性。李一纯、丁玲、向警予、蔡畅等人的身上,都深深烙下了周南的印记。
在周南中学的求学岁月里,李一纯结识了她的同班同学杨开慧,随后,杨开慧将自己大哥杨开智介绍给了李一纯。杨开智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曾在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哲学,且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两家门当户对,加之两人早有好感,李一纯最终选择嫁给了杨开智。因此,李一纯实际上是杨开慧夫妇的嫂子。
1920年10月,李一纯与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出生。翌年,杨开智考取了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家从湖南迁至北京。正好在1921年底,李立三因在法国宣传革命思想被法国政府遣返回国。回国后,李立三依旧奔波于各地参与革命事业,他来到北京公干时,为了节省革命经费,便选择住在杨开智家中。
李立三见多识广,曾留学法国,谈吐风趣,学得了法国人的幽默与智慧。他言谈中常流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深深吸引了李一纯。而李立三也因李一纯的细心照料,渐渐产生了好感,两人之间悄然生出了一丝不明的情愫。
随着李立三准备回湖南,李一纯也正打算返回故乡,忙于学业的杨开智便让她与李立三一同出行,路上可以互相照顾。在同路途中,李一纯与李立三的感情急剧升温。既然心动,李一纯便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她立刻给丈夫杨开智写信,坦白了自己与李立三的关系,恳请杨开智原谅,并提议离婚。
杨开智看到信后,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最终还是尊重了李一纯的选择,两人和平分手。李一纯感到内疚,于是将自己待字闺中的妹妹李崇德介绍给前夫杨开智。她认为李崇德和杨开智都渴望平静的生活,二人走到一起定能过得幸福。事实证明,杨开智和李崇德结婚后,的确是白头偕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一纯是天生渴望冒险、充满革命精神的女性,而杨开智则是一个务实、沉稳的普通人。两人性格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李一纯最终被李立三的家国情怀所吸引。
1923年,李一纯与杨开智离婚一年后,她与李立三结为夫妻。婚后,李一纯为李立三生下了儿子李人俊,后来李人俊成为了新中国著名的冶金专家。此时,李一纯与李立三一同投身于革命事业,她曾在广州农讲所、黄埔军校和武汉农讲所担任教员。
1925年,在周南女校校友向警予的推荐下,李一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李立三被组织派往苏联工作,李一纯随行赴苏,同行的还有蔡和森与向警予夫妇。此行让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婚姻彻底破裂,而李一纯则在这段旅程中为蔡和森提供了细心照料。蔡和森身心俱疲,李一纯的温暖关怀让他得到了久违的安慰,而这也不知不觉中点燃了李一纯心中的爱火。
李一纯是敢爱敢恨的女性,她毫不犹豫地提出与李立三离婚,并最终与蔡和森走到了一起。有些人认为李一纯的选择是为了攀附权力,但实际上,当时李立三的职务远高于蔡和森。如果李一纯真是为了向上爬,她完全可以继续与李立三维持婚姻。李一纯与李立三离婚后,她将妹妹李崇善介绍给了李立三,李立三与李崇善最终成婚。1926年,李立三与李崇善在上海结婚,同年,李一纯与蔡和森在莫斯科成婚。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继续主持全国总工会,并在中央政府中担任多个职务。李一纯与蔡和森婚后生活幸福,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蔡霖和女儿均在新中国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时代的动荡总是带来无尽的痛苦。1931年,蔡和森英勇牺牲,李一纯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常常因安全问题而频繁搬家,最终,她无奈地将年仅6个月的儿子蔡霖送给他人抚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与蔡霖团聚。
1933年,李一纯被捕,在监狱中遭受了长时间的酷刑折磨。尽管她表现出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但四年的牢狱生活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健康,导致她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长期卧病在床。尽管如此,李一纯依然坚守革命信念,直至晚年。
2009年,李和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李一纯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北京中直机关等单位工作。1984年,李一纯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