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邀请刘协参加许田围猎,这一行为标志着他逐步迈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一步。通过观察各方反应,曹操意识到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废除刘协的计划需要等待,但他也已经具备了牢牢掌握大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国舅”董承声称关羽欲刺杀曹操时,自己是唯一看到的那个人,这显然是一个不可信的说法。事实上,曹操那时的举动正是因为“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他通过“请天子田猎”一方面在观察动静,一方面保持着一定的谨慎。
既然曹操的目的是要观察群臣的态度,那么他肯定不仅仅安排了一个眼线在刘备身边。关羽提刀拍马而出,刘备挥手示意、眼神交流,这样明显的动静,不可能不被发现。曹操未立刻行动,很可能是想等待刘备的最后态度,因此我们看到在那一刻,才有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对话。
关于曹操为何没有立刻采取行动的问题,稍后再探讨。现在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张飞的反应。关羽在得知曹操僭越之事时,愤怒难抑,刘备则表现得冷静沉稳。然而,同样目睹了曹操行为的张飞却展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沉默态度。他既不言语,也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一异常反应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呢?
毛宗岗、李贽、李渔、钟伯敬等评者在《三国志演义》中高度赞扬了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忠义奋发,义气凛然,须眉如见,云长此举为圣成佛的根基。”刘备在关键时刻的从容应对也受到了诸多赞誉:他在阻止关羽之后,冷静地向曹操表示祝贺,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毛宗岗对此感叹道:“如此涵养,堪称英雄权变,帝王度量。”
然而,这些评论家对刘备与关羽的赞美,却完全忽略了张飞在猎场的反应。对细心的读者来说,张飞的沉默是值得深思的。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的,正是三兄弟在许田围猎时背后的心态与思想。
关羽想在许田刺杀曹操的举动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有所描述,《蜀记》中也有记载。多年后,刘备败走夏口时,关羽还因当时未能刺杀曹操而向刘备发火:“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刘备则解释道:“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这番话表明,刘备对曹操的看法与董卓有本质的区别,他认为曹操虽然行事嚣张,但仍有可能回归正道,国家的利益是最为重要的。
从刘备对曹操的评估来看,曹操就是刘协最后的“护身符”。曹操活着,大汉江山便难以动摇;一旦曹操去世,曹丕便能顺理成章地篡位。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解释更加委婉:“操和皇帝离得太近,心腹众多,若你一时冲动,事若不成,伤天子,那我们就要背负大罪。”刘备的话语中隐藏的真实意思是,刺杀行动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关羽或许能够在三十回合内解决曹操的下属之一,但面对曹操的重臣——许褚、徐晃、张辽、夏侯惇等,关羽根本没有获胜的机会。一旦动手,必然会被这些猛将围住,关羽不仅不能刺杀曹操,反而可能会因此暴露,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关羽的冲动性格在当时显露无疑。吕布被处决后,关羽把所有人都视作敌人。在许田围猎时,他同样看不起曹操手下的将领们,以为凭借青龙偃月刀就能轻松击败他们。然而,关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当时是围猎而非战斗,刘关张都没有穿上重甲,而是穿着轻便的猎装,无法承受长枪大戟的突刺。关羽固然忠诚勇敢,但在情绪激动时,他往往忽视了行动的后果。
刘备在许田围猎时表现得异常冷静,而张飞虽然平时脾气火爆,但他却从未冲动行事。张飞的沉默有着深远的意义。他可能已经看清,关羽的刺杀行动注定失败,而自己如果参与其中,可能会让情况更加复杂。张飞的沉默与不动,就是他对这次冒险的态度——“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更关注的是如何确保三兄弟能够脱身。
张飞的不言不动,无疑是对关羽最大的支持。若他插话制止,曹操必定会有所察觉,场面立刻会变得极为混乱。曹操既然想借许田围猎的机会观察群臣态度,那么他必定会在刘备身边布下重重眼线。刘备是重点对象,周围的监视不容小觑,而在远处的射手也准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任何不寻常的动静都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此时曹操的态度显得尤为耐人寻味。他不仅表面上对关羽与刘备的举动视而不见,还特意安排许褚和张辽送上青梅酒,与刘备进行私下交流。曹操此举显然有两重意图:一方面,他希望拉拢刘备;另一方面,如果刘备有异动,曹操则可以名正言顺地采取措施,将刘备赶出京城或彻底铲除。
刘备虽然深知曹操的心机,却依然被困在局中,每日都处于惊恐之中。最终,曹操的“高瞻远瞩”又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以曹操的智慧,为何在面对刘备与关羽的“微妙举动”时,选择了“视而不见”?如果张飞和关羽都参与了刺杀,是否有可能成功?如果成功,历史会如何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