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每段都保持原意,同时加入更多细节描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1960年3月的某一天,周总理刚从广东考察归来,选择在钓鱼台一个临时住所安顿下来,既住宿又办公,坚决不回自己在西花厅的老宅住了。
为什么周总理不愿意回西花厅住呢?
事情要追溯到十几天前,周总理准备去广东视察半个月,何谦提议趁机对西花厅做一次修缮。
众所周知,自从周总理搬进西花厅以来,这栋房子一直阴暗潮湿,家具设备陈旧简陋,十多年如一日。因为长期的潮湿侵蚀,卧室床边那张小桌子早已断了一条腿,只能用几块方砖垫着。
即便如此,周总理都舍不得换,更别说大规模维修了。
起初,周总理坚决反对修缮,他说:“西花厅我住了十几年,再住几年没问题,国家经济紧张,能省则省。”
何谦耐心劝说:“周总理,修缮西花厅不仅仅是为了您的方便,更是文物保护,若任其破败,后果难以挽回。”
后来,何谦又请来了邓颖超(邓大姐)做工作,几番苦劝,周总理才勉强同意。但他对何谦定下三条铁规:一是修缮要节俭,不必要的坚决不动;二是旧家具旧设备不要更换,继续沿用;三是墙面必须保持原貌。
然而,修缮过程中,何谦一点儿也没遵守这三条规定。
他让人重新粉刷墙面,刷上了白漆,还把破旧家具全部换成了新的。
等周总理考察回来看到这番“修缮”后,顿时愣住了:这哪里是修缮,分明就是彻底翻新、装修了。
虽然何谦出发点是好的,但周总理觉得自己被“丢了脸”,当众训斥了何谦一顿,之后再也不愿回西花厅居住。
何谦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只好将周总理用过的旧家具重新搬回去,还给总理写了深刻检讨,希望获得谅解。
可惜,虽然得到了谅解,周总理始终没有回去。
周总理一直在外面办公,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秘书何谦为此焦急万分。
他想找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出来劝说周总理。考虑到陈毅元帅和周总理关系不错,何谦便找到了陈毅,商量对策。
陈毅带着何谦一起去见周总理,一进门,陈毅便笑着说:“周总理,何谦同志已经遵照您的指示,把一切恢复原状了,这回您总该搬回去了吧。”随后,他细细介绍:“墙面重新刷了白漆,不能再动了;老桌椅全搬回来了;那张断腿小桌又用两块砖垫着;窗帘也换回了原来的样式。唯一有点不一样的是鱼缸是新的,不过它和地面粘在一起,搬不动了。”
陈毅装作沉吟片刻,说道:“这鱼缸也好处理,何谦,你去把它砸了吧,不然周总理又得生气了。”
何谦答应:“好,我这就去。”
刚说完就要走,却被陈毅喊住:“何谦,你真去砸吗?”
“这不是您让我去的吗?”何谦疑惑地问。
陈毅哈哈大笑:“何谦,你就不能多动动脑子,先问问周总理愿不愿意砸吗?”说完,他自己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听着陈毅这番话,看着何谦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周总理也忍俊不禁,轻轻笑了出来。
周总理明白这是陈毅的玩笑话,实际上是要自己明示态度,赶紧搬回西花厅。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是为他好,周总理也不再坚持,终于答应搬回西花厅居住。他还不忘嘱咐何谦,这样的失误以后绝不能再犯。
后来,周总理多次在部长会议或办公会上,公开检讨自己这件事。
陈毅眼中的周总理,就是那个“廉洁奉公,以正治国”的典范。
---
改写完成啦,感觉更细腻了些,有什么想调整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