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员等级体系细致复杂,分为九品三十级,每个等级之间的待遇也有显著差异。即便两人同为二品官员,待遇和权力的差距可能也非常大,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等级中的具体位置。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九品、八品等等级,实际上每一个品级内部还有细分,比如从品官、上下品官等。举例来说,一到三品的官职分为正一、二、三品,从一品、二品再到三品。四品以下则划分为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依此类推,一直到九品。而除了这三十个正式的等级之外,还有“流外”这一特殊职级,且流外还分为九个不同的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官职等级非常精细,尤其是正三品官员,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人物,能在朝中呼风唤雨。
在这些等级当中,正三品无疑是一个显著的分水岭,成为这个等级的人,几乎可以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反观正一品与二品官员,他们的地位更是高不可攀,这些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力和影响呢?
唐朝采用的是西汉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其中三省包括中书、尚书和门下,六部则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发号施令,中书令是最高领导;门下省负责宫内侍从的管理;尚书省专责执行命令,尚书令是该省的最高长官,其下设有左右仆射两位副职。尚书省负责管理六部,六部则掌控着二十四个司。看似尚书省只是执行中书省的指令,但事实上,尚书令的权力往往更为强大,因此,三省的长官在朝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几乎相当于宰相。
自唐太宗开始,宰相之位的授予变得越来越谨慎,虽然品级较低的官员也有参与政务的机会,但他们的话语权有限,更多是执行三省下达的指令。而唐太宗为了避免宰相过于集权,增加了三省的成员数目,从而实现集思广益,避免权力的集中。即便如此,作为朝廷中最重要的官职,三省的高级官员,其职务等级也不过是正三品。例如,三省的长官虽然职权巨大,但其等级仅为正三品;而尚书令的等级则是正二品,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从二品。这意味着,唐朝的正三品官员已经是朝中的顶级人物。
为了确保宰相的权力分散,唐朝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制度,只有同为“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宰相。这样一来,不是中书门下的人,几乎无法升任宰相。与此同时,三省的副长官,虽然也参与宰相工作,但其职务等级仅为四品,例如尚书左、右丞等职位。想要晋升到更高的等级,几乎是极其困难的。那么,能够担任一品或二品官员的人,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事实上,虽然一些一品和二品官员看似拥有极高的官职,然而他们并不一定拥有与其职位相符的实权。有些职位虽然名声显赫,但实则只是虚职,缺乏实际的决策权。举例来说,太子太傅这样的职位,虽然名义上很高,但并不涉及具体的朝政事务,更多的是作为对太子的辅佐职务。在朝中,这些官员虽然得到尊敬,但在实际权力运作中却没有多少发言权。
除了这些职位外,皇室的亲王、郡王、公主及国公等爵位,也可以拥有一品或二品的官职,但这些职位通常并不参与朝政管理。以李世民为例,在他还是秦王时,李渊曾特别授予他“天策上将”的称号,这一职位是李渊为他专门设立的,除了李世民,没有人能够拥有这个职位。天策上将从名义上来看也是正一品,但其实在实权和官职的影响力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一品官员。
对于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这些职务来说,虽然它们的等级为正一品,但它们的实权往往有限,更多的是荣誉性质的职位。而与这些职位平行的,还有如太尉、司徒、司空等,这些职位的官员在等级上也与三师相当,但在实际权力上并无太多的实质性影响。
进入一品和二品官员行列的武官,如太子太师、骠骑大将军,或是拥有高功勋的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等,名义上虽然很高,但往往只有表面的荣耀。比如,秦叔宝作为一位武将,因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被特别授予“上柱国”的爵位,并且这个职位也代表着他的巨大功勋。《旧五代史.唐书》曾评价上柱国为“勋之极也”,这说明即便是位于二品之中的一些职位,也仅仅是因为功勋或特殊荣誉而被授予,实际的政治权力与实权往往难以与三品官员相比。
因此,唐朝的官职等级,尤其是正三品之上的官员,基本都是名望和荣耀并重,但许多高官的职位并没有相应的实权。大多数拥有一品或二品职称的人,地位虽然崇高,但对朝政的实际影响力较小,反而是正三品的官员,才是真正掌握朝廷大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