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亚帝国曾多次让罗马人吃尽苦头,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们击败了与凯撒齐名的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甚至抢走了罗马军团的鹰旗。安东尼尝试收复这面象征荣耀的军旗,却也以惨败告终。即使凯撒计划进攻帕提亚时,也十分谨慎,步步为营。相比之下,屋大维在面对帕提亚时干脆选择了通过谈判来取回军旗,而不敢与之正面较量。然而,当汉朝的使者访问帕提亚时,他们对帕提亚的评价直接且尖锐,认为帕提亚的军队“兵弱”,直接将其战斗力视为不值一提。如果让同一时期的使者评价贵霜或罗马,他们估计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两个强国也斩钉截铁地列入“垃圾”行列。
强与弱,往往是相对的。例如,CBA的顶级球员到了NBA,或许就是普通的替补,像中超的顶级前锋,到了五大联赛也可能沦为默默无闻的角色。全世界的乒乓高手,若到了中国,也可能被国手们“再教育”一番。帕提亚人能够将罗马人打得灰头土脸,的确是他们的骑兵技术超出罗马人一筹,但如果和汉朝的军队相比,他们的实力就显得相形见绌,尤其是当评价者是张骞的部下时,这样的结论更具权威。
公元前105年,张骞的老部下作为汉武帝的使者,顺着张骞的足迹到达了安息帝国。史书中并未记载这位使者的具体姓名,只提到他是负责考察安息、乌孙等国家的使者。他观察到,大宛、大夏、安息等国家,虽国土广阔且资源丰富,但在军事上,尤其是兵力上,显然不及汉朝。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使者曾亲眼见证过卫青、霍去病在公元前119年对匈奴的征战,清楚地知道汉朝军队能够一次性出动多达18万骑兵。因此,当他亲眼看到安息的骑兵人数不过两万时,他自然会得出“兵弱”的结论,并将这一观点向司马迁等人传达。
汉朝骑兵的实力远超帕提亚,尤其在装备上,汉朝的骑兵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据了优势。拿不远的52年后的卡莱之战来对比,当时帕提亚的主力部队由苏伦家族的族长苏莱那指挥,苏伦家族是安息帝国的一个强大家族,甚至可以威胁到安息的皇权。这支部队出战时,主力仅有1000名铁甲骑兵和9000名弓骑兵,虽然号称两万人,但实际上人数远低于这个数字。与此相比,汉朝的骑兵不仅具备卓越的骑射技术,而且几乎人人配备铠甲,这一点从山东临淄兵马俑中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些俑像,汉朝骑兵的装备完全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国家。
此外,汉朝的军事装备储备也非常可观。西汉东海郡的武库中,保存着超过14万套皮甲、铁铠以及各种盔甲、马甲等,简直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资源库。根据史料记载,一支普通的汉军边防队伍中,便有数千套铁甲和皮甲,骑兵数量上的优势更是令帕提亚无法匹敌。就算是在卡莱之战后,帕提亚人集结了来自数百贵族家族的力量,仍然只能凑齐4万骑兵。而与罗马的力量对比,帕提亚的骑兵仍显得不足。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在远征中东时,出征兵力只有3万步兵,3千骑兵及4千轻装步兵,骑兵中没有铁甲的高卢骑兵;安东尼的东部军团更是只有1万骑兵,显示出罗马在骑兵上的劣势。
而帕提亚步兵的情况也并不理想,战时征召的步兵大多来自平民、附庸国士兵和战俘,尽管在部分战役中,他们能够攻占罗马的部分城池,但胜利的次数极为有限。帕提亚步兵的最大集结规模也不过2万人,显然无法与罗马的强大步兵部队匹敌。因此,汉朝使者看到帕提亚骑兵装备简陋,步兵更显孱弱,直接断言其“兵弱”,并将帕提亚视作一个较弱的军事大国。
对于贵霜帝国的前身——大月氏,汉朝使者在早期的评价中倒是给予了“兵强”的认可。但东汉时期,尤其是班超出征西域后,他与西域联合部队一同击败了贵霜的骑兵,认为贵霜的骑兵并不值得一提。班超此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亲眼见证了贵霜骑兵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
两汉的外交使者们,常以民族自豪感为支撑,不畏强权,敢于在外国君主面前直言不讳,甚至采取刺杀等极端手段来捍卫国家尊严。若他们知道“断水流大师兄”的名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运用到外交谈判中,展现出汉朝使者的“嚣张”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