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称帝之后,内心充满了对弟弟曹植的忌惮,毕竟两人曾因争夺帝位而发生过许多冲突。曹植深知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含泪写下了《七步诗》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痛:“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最终决定放过曹植一命。曹植的结局尚算有些宽容,但与他类似的李建成,结局则更加悲惨。在与弟弟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最终丧命,命运堪悲。
李渊在成功建立唐朝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然而,唐朝的江山主要是李世民和他麾下的众多忠勇将士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征战才得来的,李建成并未得到他们的认可,许多人并不愿将如此丰厚的权力交给他。因此,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争权斗争愈演愈烈。两人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私人恩怨,还涉及了许多文臣武将的立场,形成了激烈的阵营之争。
随着斗争的深入,李建成开始利用自己作为太子的身份,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力量。首先,他向李渊建议,迫使房玄龄和杜如晦等李世民的亲信离开秦王府,不允许他们与李世民接触。李建成还动用手中的权力,将陈咬金等李世民的得力将领调离京师,削弱了李世民的支持力量。在李世民感到自身处境危急的情况下,他的心腹们,包括陈咬金、长孙无忌等,纷纷开始着急。他们知道如果李建成成功除掉李世民,自己也会面临危险。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主动除掉李建成。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历史著名的政变,成功击杀了前来觐见李渊的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不仅设法让自己的父亲李渊交出了兵权,还借机完全掌控了政权。经过这场政变,李渊成了傀儡,而李世民开始了他的帝王之路。一个月后,李渊将皇位正式禅让给李世民。
李世民终于登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后,开始了玄武门事变后的清算工作。首先,他解决了李建成及其家族的问题。李建成有六个儿子,虽然长子李承宗早逝,但剩下的五个儿子——安陆郡王李承道、河东郡王李承德、武安郡王李承训、汝南郡王李承明、钜鹿郡王李承义,全部被李世民处决,以绝后患。然而,为了不让李建成一脉断绝,李世民却将自己的儿子李怀仁过继给李建成,使李建成的血脉得以延续。
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出身于北朝的望族——荥阳郑氏。李建成死后,李世民没有加害郑观音,而是让她继续在长乐门安度晚年,照顾她与李建成所生的几个年幼的女儿。直到676年,郑观音享年78岁去世,寿终正寝。李建成的五个女儿中,次女李婉顺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其他四位女儿的事迹则没有更多的记载。
李元吉与李建成一样,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些儿子与李建成的儿子们一样,最终都被李世民处死。李元吉的王妃杨氏在李建成死后成为李世民的嫔妃,并颇得宠幸。杨氏为李世民生下了曹王李明,李世民后来还将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
在李建成的势力中,魏征无疑是他最重要的幕僚之一。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愈加激烈时,魏征曾劝李建成将李世民调走,以免他觊觎皇位。然而,李建成并未采纳魏征的建议,导致了今日的惨剧。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后,将魏征召见,并质问他为何离间兄弟关系。魏征直言不讳地回答:“若太子听从我的劝告,今日之祸便可避免。”李世民看到魏征言辞犀利,直言不讳,决定赦免他,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此后,魏征为李世民提供了许多直言进谏的意见,帮助他改正了不少过失。李世民称魏征为自己的“镜子”,并将他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罗艺是李建成的得力助手之一,隋朝末年,罗艺趁乱割据,成为一方势力。最终,罗艺归降李渊,并被封为燕王。然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罗艺因李建成之死而起兵反抗,然而不久后被唐军击败,最终死于逃亡途中。
王珪也是李建成的心腹之一,任太子中允。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后,李渊认为王珪未能劝阻太子,导致兄弟失和,将其流放至巂州。王珪未能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将他召回,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后来还晋升为相国,封为永宁郡公。
韦挺是李建成的另一名心腹,和李建成从小一起长大。由于牵涉到杨文干谋反事件,韦挺被流放至巂州。尽管他未能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李世民最终召他回朝,任命为尚书右丞,后因征粮不力被贬为象州刺史。
冯立是李建成最为倚重的武将之一。李建成死后,冯立立刻率兵来救援,但他最终被李世民的军队打败。为了表达对李建成的忠诚,冯立继续抗争,并亲手杀死了李世民手下的将领敬君弘。大势已去之后,冯立率领部队解散,逃入山林。后因突厥入侵,冯立立下战功,李世民将他提拔为广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