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年,孙权再次北上攻打合肥,这已是他第三次亲自征战此地。第一次是在208年,但他被蒋济误导,结果导致失败;第二次是215年,在与刘备达成和解后,孙权再度发兵合肥,然而这次更为惨烈,面对张辽的精锐兵力,吴军的十万大军被八百精兵击溃。这一战之后,江东再也不敢轻易出兵合肥,心有余悸。
这次,孙权吸取了教训,他借鉴了陆逊的战法,分兵两路,力图一举夺回合肥。一路由全琮率领,进攻六安;另一队由孙权亲自指挥,直扑合肥。孙权信心十足,满以为这次满宠的防线不会这么轻松应对。
然而,当吴军按照既定路线,从巢湖出发,沿施水一路行进,抵达合肥的旧城时,全军却惊愕不已——曾经的合肥城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废墟。新的合肥城在距离旧城三十里远的地方,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这三十里没有水道可行,吴军只能徒步前进。这一下让孙权陷入了困境,他只得停留在船上,足足二十多天都不敢下船。这个时候,满宠的先前分析才显得尤为精辟——一旦吴军离开江河,战斗力必然大幅削弱。
孙权看着这困境,开始焦虑。与此同时,满宠继续对魏军各将进行战术分析:“孙权必会选择登岸,他那好面子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即便不敢全力攻城,必定会借机登岸炫耀实力,试图打击我们的士气。”满宠判断孙权必定上岸耀武扬威,便潜派步骑六千,在合肥城外伏击。果不其然,孙权真的登岸后展示兵力,满宠立即指挥伏兵发动突袭。吴军大乱,数百人被斩杀或投水自尽。最终,孙权只能无奈撤军,前两次征战全然无果,他不甘心这般失败,决定展开更大规模的北伐。
234年,孙权再次指挥大军北上,这次分兵三路:一路由陆逊和诸葛瑾带领,从夏口出发,沿汉水北上进攻襄阳;另一路由孙韶从京口出发,沿中渎水进攻广陵郡。虽这两路兵马规模较小,但孙权亲自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尽管此举耗费了大量国力,但孙权似乎已经决心一搏,这一战,不仅仅是为合肥,更是为江东的未来。
吴国的兵力调动甚至让曾多次打败吴军的满宠也开始担忧,是否能守住合肥。满宠考虑到前方的战局变化,决定放弃合肥新城,准备在寿春与吴军决战。他的目的是延长吴军的后勤线,拖慢补给速度,并希望借此机会引出吴军疲态。然而,曹魏皇帝曹叡坚决否定了这个计划,认为放弃合肥会损害大魏的颜面,也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江淮地区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曹叡坚持要求必须守住合肥,因为合肥不仅是战略要地,更关乎国家的面子和形象。若失去合肥,淮南地区的稳定将岌岌可危。曹叡引用了光武帝时期的战例,坚定地表示合肥必须守住。最终,曹叡亲自御驾前往前线,增强士气,并指挥大军前往支援。
当吴军得知曹魏增援即将到达时,孙权决定不再与主力魏军作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主动撤军。可惜的是,孙权在撤退过程中,亲侄子孙泰却在战场上为流矢所射杀,消息一传开,吴军士气大受打击。
随着曹叡亲征成功,吴军在合肥面临重重压力。年老的满宠冒险亲自前往合肥支援,在合肥城内,他组织了数十名勇士,在敌军进攻的关键时刻点燃松枝并灌上麻油,焚烧了吴军的攻城器具,大大减缓了吴军的进攻步伐。尽管如此,孙权依然未能攻破合肥。随着曹叡的先锋部队即将到达,孙权不得不再次撤退,结束了这场毫无成果的北伐。
在满宠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更是一位极具忠诚与清廉的政治人物。他虽然官至三公,但家中并不富裕,因为他将大部分财产分给了治下的百姓。即便如此,曹芳仍赐予他丰厚的奖励,以表彰他的忠诚与节俭。满宠的死,标志着一位伟大军事家的结束,但如果他依旧在世,面对司马懿的政变,他是否能挽回大魏的局势呢?
从资历和战绩来看,满宠无疑是大魏的顶级元老,与司马懿并肩而立。若他活到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或许大魏的命运就此改变。尽管满宠去世后,司马懿迅速控制了朝廷,但满宠治下的淮南军区依然是大魏唯一未被司马懿渗透的战区,给魏国带来了最后的希望。这或许也是淮南三叛之后,司马懿最大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