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了大蒙古国,并开始了广泛的征服事业,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除了向东南方的金朝、西夏、大理、南宋和缅甸发动战争外,蒙古帝国也向西发起了三次规模宏大的远征。
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目标是灭掉花剌子模国。他成功占领了位于里海东部的广袤土地,包括现在的新疆、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成吉思汗还派遣了一支偏师,由哲别率领,带领三万骑兵深入南俄罗斯的大草原,击败了由“罗斯”各大公国联合组成的军队,期间六位大公被杀。那场胜利让蒙古骑兵的威名传遍了欧亚大陆。
第二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担任总指挥。蒙古各部在这次征战中分别派出了各家长子带领军队参战,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作“长子西征”。拔都率领的蒙古大军占领了俄罗斯大草原和匈牙利,并将战线推进到接近维也纳的地方。然而,就在距离维也纳仅20里地时,蒙古骑兵忽然掉头返回蒙古草原。原因在于蒙古大汗窝阔台的去世,蒙古各部的军队纷纷返乡参加和林大会,选举新的大汗。欧洲人当时顿时松了一口气,眼睁睁看着蒙古大军远去。
第三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侄子旭烈兀指挥,他也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这次西征的蒙古大军规模庞大,包括了十五万骑兵、两万北方汉军和三万其他被征服民族的军队,总人数达到二十万。旭烈兀率领着这支庞大的军队,迅速占领了伊朗,攻陷了巴格达,摧毁了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并焚烧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历史上这场战争被称为“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西征的主攻方向是花剌子模国,成功攻占目标后,成吉思汗决定带领大军东返,继续进攻金国,消除最大的威胁。
第二次西征未能继续推进的原因则是窝阔台突然酗酒驾崩,消息传来后,蒙古各部开始掉头向东,返回蒙古草原,准备参加和林大会选举新的大汗。欧洲人正看着蒙古骑兵逐渐远离,他们心中的阴影才终于消散。
成吉思汗曾在去世前思考过蒙古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他期望四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避免蒙古各部的分裂。因此,他按照蒙古传统,分给长子术赤、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五万骑兵,而把最精锐的二十万骑兵分给幼子拖雷,任命拖雷为监国,并约定在大汗去世后召开和林大会选出新的大汗。——其实,蒙古的选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比西方早得多,更具民主色彩。
蒙古第二次西征中,蒙古骑兵的强大让欧洲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一次战斗中,十万欧洲军队对抗数万蒙古骑兵,经过三天激战,蒙古骑兵几乎没有损失,而欧洲联军仅剩两千人逃回去。蒙古的骑兵迅猛,战斗力超凡,欧洲人深受震慑,心理阴影一直持续了七百多年。
然而,正当蒙古大军准备进军欧洲腹地时,窝阔台的死讯传来,蒙古各部的军队只能暂停西征,纷纷返回蒙古,准备选举新的大汗。在回程途中,拔都作为总指挥,他深知自己不可能成为大汗,因为他的父亲术赤并非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蒙古各部的王爷们几乎不可能选举一个非血统继承的继任者。于是,拔都和几个兄弟留在了欧洲,最终在匈牙利等地建立了金帐汗国,控制了西伯利亚、高加索以及部分俄罗斯地区。
与此同时,蒙古高原上的各部则推举窝阔台的儿子贵由为新大汗。贵由继位后,主要致力于继续打击金国和南宋,而他也未能在短暂的统治期间展开新的西征。贵由死后,蒙哥成为大汗。蒙哥继承大汗之位后,不仅继续扩张帝国版图,还采取了东西两面出击的战略,表明蒙古骑兵的力量已经无人能敌。
但蒙古帝国的统一并没有持续太久。蒙哥继位后,蒙古各部的内部矛盾加剧。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王公反对蒙哥的统治,而蒙哥则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削弱了窝阔台汗国的实力,将其领土分割给了其他部落,导致窝阔台汗国的势力大幅缩水。
随着蒙哥的去世,蒙古的西征战役再次陷入停滞。旭烈兀继续推进征战,但却在准备攻打马木留克王朝时,突然接到消息,蒙哥阵亡,蒙古各部纷纷向东归返,争夺大汗之位。旭烈兀不得不留下三万骑兵在大马士革,自己率军返回,支持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
在大马士革的蒙古大将怯敌不花,自信满满地独自发起了进攻埃及的计划。然而,马木留克苏丹及时反击,带领四十万大军击败了蒙古的三万骑兵,成功保住了埃及的统治。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的裂痕进一步加深。虽然各部最终推举忽必烈为大汗,但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之间的争斗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内部分裂。忽必烈最终赢得了大汗之位,他建立了元朝,并将第三次西征获得的领土封给了旭烈兀,这些领土成为了后来的伊尔汗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帐汗国的领土被逐渐瓜分,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的后代们不仅互相攻伐,还与伊尔汗国发生战争,最终导致金帐汗国的解体。斯拉夫各公国逐渐崛起,特别是莫斯科公国,它在几百年的扩张中,逐步吞并了大部分金帐汗国的领土,形成了新的强大力量。
蒙古帝国虽横扫欧亚,但其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它的分裂。即便蒙古骑兵曾一度无敌于天下,但随着帝国的内部斗争不断加剧,蒙古的征服之路也在内耗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