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孙策即将出征江东,前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队伍逐渐壮大,抵达历阳时已经有五六千人之多。这股力量的增长,无疑为孙策的江东之路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为了确保家人的安全,孙策心思缜密,他及时通知吴郡都尉朱治,将母亲从曲阿迁往历阳后方的阜陵城。这不仅是对母亲的保护,也是对自己征途中的一份后顾之忧的排除。
朱治,这位孙策的重要盟友,也在江东的战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朱治,字君理,来自丹杨,他不仅是孙坚的旧部,还是孙策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早在孙坚的时代,朱治便随孙坚征战,参与了长沙、零陵、桂阳等地的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孙坚将他任命为行都尉,这个职位意味着他肩负着镇压盗贼、维护治安的重要任务。后来,他又随孙坚参与了洛阳之战,协助大破董卓,为自己的声誉赢得了更多的认可。
然而,孙坚去世后,朱治并没有马上效忠袁术,而是看出袁术缺乏政治远见和道德魅力,便劝说孙策返回江东,凭自己的力量立足。朱治很快与孙策达成默契,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为孙策的崛起提供支持。于是,朱治调任吴郡都尉,成为当地的治安维护者,实际上则在暗中保护着孙策的家族利益。对于朱治来说,他不仅仅是孙策的盟友,更是孙家的忠实支持者,早在孙策的母亲迁移之时,朱治就亲自前往曲阿迎接,毫无保留地为孙策提供帮助。
朱治与孙家的关系何其深厚?单从两件事就能看出其中的铁血情谊。首先,孙权—吴国的开国皇帝,就是朱治举荐为孝廉的。其次,朱治的家族三代都掌握了吴国的军事重权,尤其是他的儿子朱然和孙子朱绩,最终都获得了左大司马这一崇高的军事职务。
孙策一切准备就绪后,终于率军渡江,开始了对江东的全面进攻。长江防线一度被认为是吴景难以攻破的屏障,但在孙策一声令下,防线迅速崩溃。此前,刘繇派出的防线守将樊能、于麋等人,竟然连南岸的重镇牛渚矶都未能守住,纷纷逃离。
有人或许会问,即便孙策勇猛,长江这样天险的地理屏障也不可能轻易突破。实情是,这场胜利的关键不仅仅是孙策的武力,更多的功劳要归功于周瑜。巧合的是,就在孙策准备发动渡江战役之前,周瑜正好去探望父亲周尚—当时的丹阳太守。当孙策到达历阳后,他迅速给周瑜写信,告知自己的作战计划,周瑜接信后毫不犹豫地带兵赶来与孙策会合。
周瑜虽然没有正式的职务,但他的兵力却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叔父周尚调遣的宛陵城守军。当孙策得知庐江的周家已经站队,决定支持孙策时,心中不免大喜。庐江周氏不愿效忠刘繇,而是向孙策投诚,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局。
而后,刘繇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长江防线的防守上,谁料周瑜却从后方突然偷袭了牛渚矶,使得刘繇大乱。这一举措使得牛渚矶的失守成为无法挽回的局面,孙策从此获得了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渡江后,孙策实施了严格的军令,百姓对他充满信任与尊敬。而孙策本人也展现出极强的人格魅力,他不仅外表俊朗、口才出众,更以宽广的胸怀与过人的用人能力赢得了士人的心。士人们纷纷加入孙策麾下,誓死效忠。
随着长江防线的彻底崩溃,刘繇的势力也逐渐瓦解。曾经坚固的丹阳郡郡治宛陵城也因背叛而失守,刘繇的军事防线崩溃得无比迅速。紧接着,孙策开始进攻秣陵城,守将笮融虽然试图抵抗,但很快便被击败,损失超过五百人,最终只得弃城逃跑。
然而,在孙策攻占秣陵之际,后方却传来消息,樊能和于麋趁机反攻牛渚矶,企图夺回这一重要的战略据点。若牛渚失守,孙策的粮道便会完全被切断。无奈之下,孙策决定放弃攻打秣陵,先行回师解围,最终再次击败樊能等敌军,成功解救了牛渚。
胜利后的孙策立即转身再攻秣陵,这一场连绵的攻势,若顺利拿下秣陵,丹阳郡便将彻底成为孙策的地盘。此时,孙策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已无可置疑,渡江之后,所向披靡,敌人无人能挡。
最后,关于这些故事的连载,不少朋友也提到了更新的问题。每篇要维持五六千字的长度,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尤其是我们这些业余写作者,更新频率较慢也是难免的。我能理解大家的期待,毕竟我自己也曾是小说的忠实粉丝,等待更新时那份焦急的心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所以,我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缩短字数但仍保证每篇有明确的主题。希望大家理解,如果能多多转发支持,我们也许有机会像那些大V一样,接些广告,最终实现职业写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