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匡胤的悲剧是:明知自己被二弟赵光义挟持了,却又无可奈何
创始人
2025-09-21 01:01:38
0

赵匡胤的无奈困局:帝位之争下的悲剧

赵匡胤的悲剧命运,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他明明察觉到二弟赵光义对自己的掣肘,却只能徒呼奈何,无力挣脱这既定的困局!

洛阳之行与迁都风波

赵匡胤成功将南唐纳入大宋疆域后,恰似汉高祖刘邦那般,“威震四海后荣归故里”,心中涌起回老家洛阳走一遭的念头。二弟赵光义如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向他询问归期。

以往赵匡胤出征或出行,总会让赵光义留守开封,镇守后方。但这一次,他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要求赵光义与他一同返回洛阳。于是,赵匡胤带着二弟赵光义以及一众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前往洛阳,只留下儿子德昭和三弟光美在开封坐镇。

此时的赵匡胤,心情格外舒畅。天下局势已然明朗,南方诸国已被平定,北方的北汉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强大的契丹也与大宋暂时缔结了盟约。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他忧心忡忡的了。

公元976年三月,赵匡胤一行抵达洛阳。他先是带着二弟赵光义前往父母墓前祭拜,以表孝心。之后,又去探望了在洛阳老家闲居的前宰相赵普。从赵普家出来后,赵匡胤突然当着众人的面,抛出了一个惊人之语——他打算将都城从开封迁至洛阳。

此言一出,满朝大臣皆惊愕不已。然而,面对赵匡胤的权威,众人虽有异议,却无人敢直言反对,除了两个人。一个是赵匡胤多年的心腹、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洛阳地处内陆,粮食运输极为不便,如何解决都城的粮食供应问题?

开封之所以能成为都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汴渠漕运的便利。每年,大量的粮食从江淮地区源源不断地运往开封,才得以满足城中数十万军队的口粮需求。而且,大宋的根基在开封,贸然迁都洛阳,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赵匡胤听后,并未回应李怀忠的质疑。这时,二弟赵光义站了出来。

赵光义为了说服赵匡胤放弃迁都的念头,从地理形势、政治影响、经济成本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不宜迁都洛阳的理由。但赵匡胤的回答斩钉截铁:迁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未来,他还要将都城迁至长安。毕竟,洛阳、开封、长安,都曾是帝都的辉煌之地。

帝都之选与理念之争

开封作为帝都,其弱点十分明显:四周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没有任何山川作为天然的屏障。一旦敌人渡过黄河,便可长驱直入,直接威胁到都城开封的安全。相比之下,赵匡胤认为长安才是更为理想的都城之选。

在长安建都,黄河与秦岭就像两道天然的护城河,为都城提供了坚实的防御保障。这些大臣们,大多是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戎马半生的将领,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对于赵匡胤所说的这些,他们又怎会不明白呢?然而,赵光义却依旧坚决反对。

赵光义甚至跪在赵匡胤面前,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他改变主意。赵匡胤见状,只好耐心解释: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势,消除冗兵带来的隐患,就像汉朝那样,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他提出迁都长安,是为了彻底解决冗兵之害,这无疑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但最终,跪着的赵光义只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却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赵匡胤的心头。赵光义的意思很明确:要想保天下平安,不能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地势,而要靠全民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如此,天下自然就能太平无事了。

很显然,赵光义的这番话与赵匡胤的远见卓识相比,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荒谬可笑。赵匡胤没有愤怒地一脚踹在赵光义的屁股上,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呵斥他“你懂个屁”,而是选择了沉默不语。仿佛,他已经被二弟赵光义的这五个字紧紧束缚住了,无法挣脱。最终,赵光义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在赵匡胤的注视下,缓缓走出。这无疑是一场无声的较量,而在这场较量中,赵光义取得了胜利。

其实,赵光义的话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所谓全民一心就能保天下平安,那么南唐又怎会被赵匡胤轻松并入大宋版图呢?可为什么赵光义的这一句话,就能让赵匡胤哑口无言,陷入无奈的境地呢?

权力博弈与无奈结局

就迁都这一件事,便足以看出,赵光义已经羽翼渐丰。他的声望和实力,已经足以与哥哥赵匡胤分庭抗礼,甚至对那至高无上的帝位也产生了觊觎之心。赵匡胤对此真的毫无察觉吗?他真的看不出二弟赵光义那勃勃的野心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赵匡胤心中十分清楚,赵光义和赵普这两个人,都是他皇权道路上的潜在威胁。无论是从亲疏关系还是内外局势来看,他都应该先解决赵普这个难题。毕竟,这两个觊觎皇权的人,都不能留。但凡事都要讲究个先后顺序,他决定先借赵光义的手,将赵普拉下马。

这样一来,既可以在解决赵普的过程中,避免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又可以借这个机会,让赵光义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如此一来,当他下一步对赵光义动手时,就不会有人敢跳出来,指责他赵匡胤不讲兄弟情义了。

很快,赵普便被拉下了马。然而,解决赵光义的问题却不能操之过急。赵匡胤打算先将儿子赵德昭推上政治舞台,让他逐渐积累经验和威望。紧接着,再借迁都的机会,将赵光义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势力一举铲除,全部替换成自己信任的人。

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既不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又能不动声色地彻底解决问题。但赵光义更为狠辣,他看穿了哥哥赵匡胤的打算。于是,他用一种软刀子杀人的方式,逼迫哥哥赵匡胤就范。他暗中鼓动众人反对迁都,只要所有人都站在他的这边,反对迁都,他就赢了。

如果赵匡胤不顾众人的反对,坚决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那他就不是赵匡胤了,而是刘邦了。毕竟,求稳是赵匡胤最大的软肋。他明知自己已经被二弟赵光义挟持,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却只能徒呼奈何,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

离开洛阳前,赵匡胤独自一人来到父母坟前,悲从中来,不禁痛哭流涕。他向死去的父亲哭诉着告别:“父亲啊,我恐怕终生都无法再回来朝拜您了!”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赵匡胤毫无预兆地在万岁殿中崩逝。而他死亡的真相,如同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所有的蛛丝马迹都被悄然抹去,只留下后人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相关内容

填补早期秦文明通史著述之缺...
近日,著名文史作家祁新龙新著《大秦长歌:一部两千年秦文明史》(三卷...
2025-09-21 01:02:54
原创 ...
隋唐时期可谓是中国古代英雄与名将的汇聚地,那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豪杰...
2025-09-21 01:02:42
原创 ...
众所周知,20世纪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两次划时代的事件,一是两次世界...
2025-09-21 01:02:38
书讯 |《困于沙丘》以战国...
几卷得而复失的残简,一段湮没无闻的史实 为何胡服骑射光耀华夏,赵武...
2025-09-21 01:02:28
原创 ...
提到长坂坡之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赵云七进七出的英勇形象,以及...
2025-09-21 01:02:09
原创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在其笔下对靖康之耻的愤怒...
2025-09-21 01:02:06
原创 ...
《北齐书·卷九·李祖娥传》记载:帝高洋怒不可遏,挥刀责骂道:“你杀...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即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我也要将爱新觉罗家族彻底铲除。”这...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赵匡胤的无奈困局:帝位之争下的悲剧 赵匡胤的悲剧命运,仿佛被无形...
2025-09-21 01:01:38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刘仲质是大明王朝初期的一位礼部尚书,他的出生地位于江西省的分宜县西矶岗。关于他的早年经历,历史文献中...
原创 唐... 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历史中,秦朝的崛起和统一之路无疑是最为漫长且充满曲折的。从秦孝公起,到秦始皇彻底吞并...
原创 秦... 秦从龙是明朝初年一位颇有名望的开国文臣,出生于洛阳。在他年轻时期,和许多读书人一样,他曾投身于元朝的...
原创 美... 1811年,美国为纪念其国父乔治·华盛顿,决定兴建一座华盛顿纪念碑。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向全球征集纪念...
原创 刘... 《——【·前言·】——》 三国时期,一将难求,蜀汉本就地窄人稀,每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都弥足珍贵。 刘...
原创 骁... 李广,西汉王朝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深得人民和士兵的尊敬,但却始终未能获得“封侯”之荣。他一生参与的...
原创 日...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每段内容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同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日... 中日关系的沉重历史与现实紧张 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邻里关系,而是一部写满了恩怨情仇的...
原创 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在面临重大灾难时,都会发布一种特殊的诏书,这便是“罪己诏”。这类诏书通常是帝王...
虎牢关外,如果刘备不插手,关羽...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