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收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病重,且生命垂危。虽然失去亲人通常不可能算作好消息,但这次情况却另有玄机。因为卡洛斯二世没有子嗣,他早在生前就指定了继承人——路易十四的孙子、波旁王朝的腓力公爵。虽然西班牙已经远不如昔日辉煌,但路易十四看到能够掌控西班牙的机会,心情激动不已。卡洛斯二世刚刚去世,路易十四便宣布腓力继位为西班牙国王,并加冕为腓力五世。
路易十四的梦想是通过将法国与西班牙合并,形成一个更为强大的帝国。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愿。虽然这是卡洛斯二世临终时的指令,但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并非没有争议。随着腓力五世的登基,其他欧洲国家开始感到深深的威胁。英国、荷兰等国意识到,一旦法国与西班牙合并,欧洲的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长期敌对历史,使得英国绝不会容忍法国主导欧洲局势。
尽管卡洛斯二世的遗嘱明确指定了腓力作为继承人,但西班牙王室的继承问题并非完全没有争议。毕竟,在欧洲,许多王室通过联姻维系着亲戚关系。除了腓力外,卡洛斯二世还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的侄子——查理大公。查理大公不仅是西班牙王室的哈布斯堡亲戚,更具有“名正言顺”的资格。因此,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支持查理大公争夺西班牙王位。于是,战争在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和荷兰的带领下爆发,葡萄牙与普鲁士等国也陆续加入反法同盟。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十年,直到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继承了帝位,使得他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合理性大大减弱。各国意识到,继续战争只会耗尽国力。最终,英国和法国等国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根据该协议,腓力五世得以继位为西班牙国王,但不得继承法国的王位。这项和约令英法两国心满意足,但西班牙却对此感到痛苦,因为协议中规定,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被割让给了英国。
西班牙对失去直布罗陀愤怒至极。原因不仅是直布罗陀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且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意义不可忽视。直布罗陀海峡,被誉为“地中海之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地中海是欧洲最繁华的贸易区,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连接日益重要。直布罗陀海峡正是这一连接的咽喉,控制了这里,就掌控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贸易通道。
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就试图通过直布罗陀扩展自己的势力,征服地中海。而直布罗陀一名便源自阿拉伯语,意指“山峦”。此后,直布罗陀先后被西班牙和阿拉伯人争夺,直到十四世纪才重新归西班牙所有。西班牙随后展开了强硬的宗教政策,驱逐当地的摩尔人。
到了16世纪,西班牙凭借从美洲掠夺来的财富成为了全球海上霸主,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甚至豪言“西班牙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此时,西班牙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而且因为海盗的横行,西班牙还不得不依靠这一舰队保护来往的商船。与此同时,英国也在逐渐迈向殖民扩张,海盗问题愈加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盗并没有采取严厉措施,反而为他们颁发奖章。这也促使了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四次战争。最终,英荷联军在战争中胜利,使得西班牙的霸主地位急剧下滑。
经过这场战斗后,西班牙失去了直布罗陀,并再未恢复昔日的强盛。而直布罗陀则成为了英国的战略重地。英国占领后,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海军基地和防御工事,同时鼓励英国人移民至此。这使得直布罗陀逐渐发展为一个“西英混血”的地方,当地居民既说西班牙语也说英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甚至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直布罗陀语。
尽管西班牙不断尝试收回直布罗陀,但始终未能成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西班牙曾联合法国围攻直布罗陀,然而英军在这里顽强防守,最终坚持了三年。战争结束后,有一个流传的小故事:西班牙曾试图从直布罗陀的巨岩上偷袭英军,但不料惊动了栖息在岩石上的猴群,导致英军警觉并成功防守住了这一要塞。这个笑话流传至今,成为了西班牙屡次尝试却屡屡失败的象征。
进入20世纪后,西班牙虽然曾在1963年通过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提出过直布罗陀问题,但在1967年的公投中,直布罗陀人民却压倒性地选择维持现状,继续归属英国。西班牙因此丢尽了国际颜面,采取了一系列封锁和制裁措施,但并未能改变直布罗陀的现状。反而,英国则通过每日空运物资和赋予直布罗陀人英国国籍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当地人的亲英情感。
如今,西班牙欲要收回直布罗陀几乎成为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直布罗陀的历程中,西班牙应当认识到,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在谈判桌上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