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原本是一个被其他诸侯轻视的小国,但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迅速崛起,国力一跃成为诸侯之首,这一变化迅速吸引了山东六国的关注。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局势,纵横家应运而生。纵横家的核心理念分为“合纵”和“连横”。“合纵”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而“连横”则是指秦国通过与齐、楚等大国结盟,联合攻打邻近的韩、魏等国。
在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中,苏秦和张仪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苏秦主张合纵,虽出身贫寒,但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成功说服六国组成抗秦联盟,并且一度身佩六国的相印,权势一时无两。与之相对的张仪则主张连横,他凭借秦国宰相的身份,四处奔波,为秦国实施“连横”策略,最终打破了合纵联盟,助秦国稳住了霸主地位。人们往往将二人视为宿敌,但实际上,二者相差数十岁,未曾真正交锋过。真正与张仪形成对抗的,是早于苏秦提出合纵思想的公孙衍。
公孙衍生于魏国阳晋(今陕西省华阴市附近),大约在公元前360年左右,年轻时曾在魏国任职。或许是由于魏王对他并不重视,公孙衍选择投奔秦国,并凭借多次战功逐步晋升为秦国的将军。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在雕阴与魏军交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史书记载:“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这场胜利使得公孙衍升任为大良造,成为秦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权力至高无上,可见他在秦国的地位非凡。
然而,在同一年,魏国的另一位人物张仪来到秦国,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客卿。五年后,张仪升任为秦国宰相,而对这一任命极为不满的公孙衍则愤而离开了秦国,返回魏国。尽管公孙衍曾带领秦军大破魏军,魏王却并未报复他,反而给予他更高的荣誉,任命他为犀首,统领魏国的军队。此前魏国长期凭借强盛的国力欺压秦国,但自商鞅变法后,形势发生了剧变。为了抗衡强大的秦国,公孙衍提出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抵抗秦国,这一战略可以说是“合纵”思想的雏形。
当时秦国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由秦国的名将范雎提出。显然,公孙衍也深谙这一战略的精髓。公元前325年,他联合齐国名将田朌,共同出兵攻打赵国和韩国,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举动震动了张仪,张仪立刻开始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施展外交手段,企图通过连横破坏合纵联盟,最终保持秦国的霸主地位。
为了对抗张仪,公孙衍并没有坐以待毙。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努力下,五国之间达成了所谓的“五国相王”局面。自从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来,周天子一直被视为最高的君主,任何其他国家自封为王都被视为对周天子的挑战。然而,公孙衍联合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共同承认彼此国君的王位,这不仅表明他们意图抵抗秦国、齐国和楚国的霸权,也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崩溃。
不久后,齐国因不满中山国自封王位,计划出兵讨伐;而楚国则向魏国发起了进攻。公孙衍试图凭借五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战略未能实现。此时,张仪被秦国罢免,并转而投奔魏国。依靠秦国的压力,他成功地成为了魏国的宰相。接着,秦国借道魏国进攻齐国,但却在齐军的反击下遭遇大败。
张仪被魏国驱逐后,公孙衍得以重新在魏国崭露头角。魏襄王即位后,将公孙衍任命为相邦,公孙衍不仅联合了魏、赵、韩、燕和楚五国,还将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拉入了同盟。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统领联军进攻秦国,但在函谷关遭遇大败,未能成功突破秦国的防线。
此次失败让公孙衍失去了魏襄王的信任,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合纵战略。随后,他向齐国请求孟尝君代替自己担任魏相,并且赴韩国出任韩相。为了防止东方诸国再次联合,秦惠文王决定出兵攻韩,而公孙衍的合纵计划再次失败。在这一背景下,魏国采取了对秦友好的政策,公孙衍的计划基本陷入停滞。
令人惊讶的是,在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并驱逐了张仪,重新邀请公孙衍返回秦国,并任命他为相邦。此时的公孙衍提出了包括加强对蜀地控制在内的一系列战略建议,最终在秦国去世。与一生致力于合纵抗秦的苏秦不同,公孙衍不仅曾为各国联盟抗秦,还在两次为秦国效力的过程中,分别担任了秦国的大良造和相邦,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