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的革命生涯中,有两位极为重要的得力助手。其一是滕代远,两人携手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合力创建了红三军团,并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遗憾的是,滕代远在1933年便被调离红三军团,之后两人便未曾再度合作。
而另一位则是张宗逊,虽然称其为搭档,但更准确地说他是彭德怀的得力部下。自西北野战军成立以来,彭老总一直担任正职,而副职由张宗逊担任。两人配合默契,指挥过多场经典战役,迅速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张宗逊的卓越贡献得到了主席的高度认可,甚至特意在他的“副司令员”头衔前加上了“第一”二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述这位来自陕西的开国上将的故事。
1908年,张宗逊出生在陕西渭南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相比周围邻居,张家生活条件稍好一些,至少能够保证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过多经济压力。张宗逊也十分争气,完成了小学高年级的学业后,考入了赤水职业学校。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1925年,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张宗逊前往广州报考著名的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新生。在校期间,他由团员身份转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1927年,他调入国民革命军第24师新兵营,担任排长。不久后,新兵营被编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为卢德铭。
南昌起义爆发后,卢德铭根据张发奎南下的调令,带领警卫团离开武汉,准备前往南昌参加起义。然而途中得知起义军早已南下,多次辗转后,遵循武汉省委的安排,改赴湘赣边区,参加由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后,三路红军先后遭受挫折。主席果断决定,放弃原本计划进攻长沙,改为向湘赣边山区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部队屡次遭遇敌军围追堵截,张宗逊多次挺身而出,带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有效阻击敌人,展现出初步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了主席的关注与信任。
三湾改编时,部队进行了规模缩减,许多干部被降职使用,张宗逊被降为副连长。但这个职务不可小觑,他负责的是特务连的副连长,肩负护卫毛主席和团部安全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负责情报搜集。彼时形势严峻,张宗逊昼夜守护在主席身边,确保安全,由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经过井冈山的艰苦斗争及苏区多次反“围剿”战役,张宗逊的军衔和职务逐步提升。长征伊始,他担任红三军团第14师师长。红三军团冲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牺牲,成为长征中首位牺牲的师长。失去这位重要将领,彭德怀深感痛惜,因红四师是红军主力,任务艰巨,必须找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接任。经过深思熟虑,彭德怀决定让张宗逊接任红四师师长。
张宗逊上任后,迅速与师部指挥人员及各团长展开研究,制定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战术方案,并明确了各团的具体任务和协同作战的方式。作战方案经彭德怀审核批准后,张宗逊率领红四师先锋部队,先后成功突破第二、第三道封锁线。随后,在湘江边同敌军激烈交战连续三昼夜,以六百名战士的伤亡为代价,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顺利安全渡江。战后,彭德怀对张宗逊和黄克诚感慨万千:“你们打得实在是太好了,要不是你们拼死抵抗,后果真不堪设想。”
1935年2月,红一、三兵团联合攻打遵义。张宗逊奉命率领四师攻占老鸦山制高点。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敌方机枪击中,负了重伤,甚至一度陷入昏迷。幸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张宗逊才得以苏醒。但伤势过重,他已无法继续指挥战斗。彭德怀安排他离开红三军团,进入中央修养连进行治疗。
两人再次共事,是在十多年后的1947年。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举荐张宗逊担任副司令员。两人在同一领导班子中配合默契,指挥了一系列战役,对敌军形成了毁灭性打击。西北长期盘踞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等军阀势力被彻底清扫,同时也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中央军委发来电报,主席提议将张宗逊调入军委工作。彭德怀看后,对这位老部下感到十分不舍。两人商讨后,彭德怀将真实想法向主席汇报,最终主席同意保留张宗逊。后来,彭德怀赴朝鲜作战,张宗逊接替他担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代司令员。
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儿子多年后也荣获上将军衔,甚至还晋升为军委副主席,成就超过了许多元帅后代,成为家族革命事业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