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元年九月,长安城外,囚车缓缓驶来,车内坐着的是西川叛军的首领——刘辟。由神策军押解,带着刘辟前往京师城门。皇帝李纯亲自命令迎接,神策军将绳索套在刘辟的脖间,将他强行拖行。刘辟望着这些即将交给自己命运的士兵,惊讶地喊道:“何至于此!?”他不理解,自己的一番举动竟被如此严厉对待,然而在年轻的皇帝李纯眼中,这位敢于挑战朝廷权威的叛乱分子注定无法善终。李纯带着愤怒,亲自前往兴安楼质询刘辟,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为叛逆,刘辟欲辩解道自己并非有意造反,声称一切都是受到部下的挑唆。然而,李纯并未听信,命令当场将刘辟斩首,地点选在了长安西南的独柳树下。此时,刘辟的叛乱已经成为李纯登基后所面临的第一大考验。
一、巴蜀的战略地位
自唐朝建国起,巴蜀地区便一直是仅次于关中和河东的战略重地,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可以说,当年唐玄宗能够勉强逃离长安,是因为他背后有巴蜀作为依靠。之后的代宗、德宗在长安沦陷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前往巴蜀避难。因此,巴蜀不仅是唐朝重要的防线,还承担着巨大的财政负担,每年为朝廷贡献大量的赋税与兵员,足以证明其在朝廷中的关键地位。
永贞元年八月九日,年轻的李纯刚刚继位,正在忙碌于处理朝政时,突然接到了一项来自西川的紧急报告——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韦皋作为早期支持李纯继位的地方大员之一,曾给予李纯很大帮助,而他突然去世,令西川节度使的职位空缺,如何填补这一空缺成为了李纯的一个难题。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眼看这个机会来临,于是便立即派使者上表,要求朝廷任命他为新任节度使。刘辟自贞元年间已是进士,曾在韦皋手下担任幕僚,但他并无过人之才,反而借着韦皋的庇护在西川肆意妄为。因此,李纯并不打算任命刘辟为西川节度使。
面对刘辟的要求,李纯果断拒绝,并命令刘辟赴京履职。然而,刘辟早已暗藏野心,拒绝执行朝廷命令,甚至准备以武力反抗。鉴于李纯刚刚继位,权力尚未稳固,他最终做出了妥协,任命刘辟为剑南西川副大使,以平息事态。
二、李纯的犹豫与坚决
李纯虽然做出了妥协,但谏官韦丹对此强烈反对。韦丹明言指出,自代宗、德宗两朝以来,朝廷对地方藩镇一味姑息,若让刘辟掌握西川,朝廷的威信将进一步受损,最终会导致更多藩镇挑战朝廷的权威。因此,韦丹主张,李纯应该坚决维护中央集权,不能再给藩镇过多的权力。李纯在内心明白这一点,但又深知若此时发动战争,刚登基的自己无力应对,因此做出了暂时妥协的决定。
为了防止刘辟进一步扩大权力,李纯决定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此来遏制刘辟的扩张势头。元和元年,太上皇李诵驾崩,刘辟趁机派使者上表,要求朝廷任命他为剑南东川、西川、山南西道三川节度使,这一举动让李纯愤怒至极,立刻坚决拒绝。
三、三川的巨大战略意义
三川地区对于唐朝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是皇帝在危急时刻的后备防线,而且每年为朝廷提供了巨额的税收。三川地区的总户口大约为三十万户,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而这还只是向朝廷报备的数字,实际户口可能更多。除此之外,三川还肩负着防守吐蕃和南诏入侵的重任。若三川沦陷,对于朝廷而言,无异于丧失了战略缓冲区,威胁极为严重。
尽管如此,李纯仍对是否立刻出兵产生了犹豫。若战败,不仅会丧失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威信也将彻底崩塌。看到李纯的犹豫,许多大臣开始提出妥协,主张册封刘辟为三川节度使,以图平息局面。然而,以宰相杜黄裳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这种妥协,认为必须捍卫朝廷的威严。这一部分大臣的坚定支持,终于让李纯下定决心,要出兵讨伐刘辟。
李纯命令东川节度使李康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联合,形成犄角之势,同时派遣高崇文率五千精兵、李元奕率两千兵力,先后向西川进发。高崇文虽名声不显,但他出自渤海高氏,是一位有着较高家世背景的将领。他在德宗时期曾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在贞元五年的佛堂之战中,他带领三千士兵英勇抗击吐蕃,展现了不凡的军事才能。
四、紧急进攻与刘辟的败局
在接到出征命令后,高崇文带领军队从长武出发,穿越险峻的秦岭,进入兴元,与山南西道的严砺会合,军队人数迅速扩大至一万五千人。随后,李元奕的部队也加入了队伍。高崇文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敌军的防线,决定避开剑门关和阴平道这两条艰险的道路,选择了从阆中进入川地的路线。这条路线能直接切断刘辟对东川梓州的围困,迅速解除东川的危机。
就在高崇文队伍朝梓州进发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严砺已成功攻克西川的剑州;而坏消息则是,梓州陷落,李康被俘。刘辟感到自己在战局中占据了上风,得意洋洋,然而,高崇文很快逼近梓州,并展开猛烈攻势,将梓州成功收复。随后的数场战斗,刘辟的军队屡战屡败。
面对持续的失败,刘辟被迫做出让步,他决定释放李康并寻求与朝廷和解。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高崇文攻占梓州后,立即将目标转向西川治所成都。为了防守成都的要道——鹿头关,刘辟调集数万兵力,修筑战栅防线。然而,在多次交锋中,刘辟始终未能阻止高崇文的推进。
李纯在得知战况后,焦虑不已,决定调兵增援。然而,宰相李吉甫却坚决反对,他认为高崇文的现有兵力足以平定叛乱,不必再进一步调兵,特别是考虑到关中、凤翔等重要战略地带的安全,调兵会引发其他潜在威胁。
经过几番周折,高崇文终于在元和元年九月攻破鹿头关,打破了刘辟的防线,直接进入成都。随着成都的大门打开,周边州县纷纷投降,刘辟见形势不妙,准备携带亲兵投向吐蕃。然而,在途中,他被高崇文派出的骑兵截获,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