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在当时的地位非常显赫,他担任着郎中令这一重要职务,实际上是汉武帝的警卫总司令与内廷的政务总管。这一职位的权力与地位无可小觑,然而,霍去病却在汉武帝面前,毫不犹豫地用一箭将他击倒。这个惊人的事件发生在元狩五年,那一年,漠北大战刚刚结束,霍去病和舅舅卫青各自率领五万大军,从东西两路深入漠北,对匈奴发动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战争对历史的影响深远,匈奴在战斗中损失了九万士兵,漠南的王庭也因此彻底灭绝。霍去病在战斗中奔袭了数千里,攻破了匈奴的老巢,斩首达到70430级,最终追击至瀚海(贝尔加湖)一带。返回途中,他还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分别祭天和祭地,这一切都让汉武帝大为光彩。
在这场战斗中,李敢作为霍去病的下属,担任校尉一职,他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成功夺取了左贤王的鼓旗,并斩首无数,因功被授予关内侯的爵位,并且食邑200户。封侯和升职是古代武将的终极目标,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目标遥不可及,李广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李敢,作为李广的儿子,通过这场战役成功地超越了父亲。战后,汉武帝也展现出对李敢的重视,他将李敢从一名中级军官一跃提升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光禄勋”,其职权仅次于太常。郎中令的职责非常广泛,既需要负责御林军,确保皇帝的安全,又要负责管理内廷事务、参与朝政决策。
在汉朝的安保体系中,分为三层:外层是卫尉负责皇城的保卫,中层是郎中令负责的宫城防卫,内层则由专门的侍卫进行保护。李广曾担任过卫尉一职,而李敢的侄子李陵曾担任建章宫监,三代人都曾是汉武帝的皇家卫队成员。可见,汉武帝对李家人的信任程度极高,尤其是李敢,不仅负责安保工作,还协助汉武帝处理政务,手下有数百名中郎将、大夫、郎官等,职能有些类似清朝的大内总管。
然而,李敢的辉煌生涯在上任不到一年后便终结了。霍去病在汉武帝面前将他射杀的原因,背后有一段复杂的故事。据史书记载,霍去病杀害李敢,是为了替舅舅卫青报仇。
这一切的起因要追溯到漠北之战之前。李广曾请求汉武帝,因年事已高即将退休,他希望能在这场战争中为汉朝立下大功,争取一份封侯的机会。汉武帝心软,答应让卫青担任前锋。然而,汉武帝不久后便后悔,给卫青送去了一封信,告知他李广“数奇”(命运不济),不宜担任前锋。卫青听从皇帝的旨意,将李广从左部调至右部,故意让他避开匈奴主力进行策应任务。然而,李广依旧犯下了自己一生中的“迷路”错误。
当李广终于到达战区时,战争已经结束,错过了最佳时机,未能合围敌人,致使伊稚斜单于逃脱。战后,卫青按照惯例询问李广为何误期,但李广认为这一错误是他一生的耻辱,于是悲愤自杀。
这场战争的结局令人痛心,李敢因功被封侯,而李广却因失误自杀。李敢对这一切无法释怀,他认为卫青故意排挤他父亲,才导致李广误期,于是做出了一个激烈的举动:前往卫青府上与他动手。若是换了别人,李敢恐怕会被当场斩杀,但卫青为人低调谦逊,不仅没有责怪李敢,还极力隐瞒此事。
然而,霍去病并没有被这件事掩盖住,他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亲手射杀李敢。卫家在朝中地位独特,出身贫寒的卫家因卫子夫的宠爱迅速崛起,卫青本人也是奴隶出身。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自幼由汉武帝与卫青共同培养,成为一位军事天才。霍去病射杀李敢的背后,既是替舅舅报仇,也是为了避免在家族中产生裂痕。史书中还隐含着霍去病未曾明言的另一个原因:他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向卫青表达自己对家庭的忠诚。
漠北之战后,霍去病因战功被提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几乎与卫青平起平坐,这一晋升被许多人解读为汉武帝在有意削弱卫青的权力,导致卫青的门客纷纷投向霍去病。然而,这种政治局势并非简单的黑白对立,霍去病的举动并不代表他要挑战舅舅的地位,而是权力斗争中的无奈选择。
霍去病通过射杀李敢向卫青表示,尽管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他依然是忠诚的外甥。或许霍去病无需这样做,卫青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不会因小事与外甥计较,但霍去病当时年仅22岁,年轻气盛,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期,皇帝对他的宠信和器重,也让他更加自信。然而,这一行为让汉武帝感到震惊,但为了保护霍去病的形象,汉武帝最终决定为他隐瞒真相,将李敢的死因掩饰为“鹿撞死”。
令人惋惜的是,霍去病在李敢去世仅一年后,便因病去世,年仅23岁。这个军事天才的过早陨落,给汉武帝和整个汉帝国留下了巨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