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面之下深埋的输油管道出现破损,若不及时察觉,便可能引发能源泄漏、环境污染甚至安全事故。如今,一项崭新的技术及设备,正让这样的隐患无所遁形——在地面,便可以对地下的管道进行“隔空把脉”!
近日,因持续强降雨,云南省楚雄市境内的某段天然气管道所在的山体发生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管道运行安全。获悉险情后,西南石油大学安全与智能管道团队师生们奔赴现场,在没有开挖的情况下,对埋于地下的管道开展检测。该团队仅用1小时就快速识别出3处异常焊缝,并准确评估了钢管的安全状态,为现场的治理方案及管道修复措施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的“宁纳线”一段管道也发生过类似险情。当时,西南石油大学安全与智能管道团队同样在非开挖的条件下,仅用2小时便快速识别出2处高风险管段。
不开挖,如何在地面对深埋地下的管道进行检测?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科普,“深埋地下的钢质管道会形成磁场,通过专业设备可以在地面进行磁应力检测,采集分析来自地下的磁异常信号,便可以对钢管进行安全评估,精准定位产生异常焊缝、腐蚀缺陷的部分。实现了在地面非开挖条件下,对地下管道‘悬丝诊脉’。”
据其介绍,西南石油大学安全与智能管道团队自主研制的最新设备“非接触式管道磁应力检测系统PMSI-Sentinel 3.0”,便采用埋地钢质管道交变电磁非接触检测技术,具备非接触测量、操作便捷、不受工况限制等技术优势。
据了解,近10年来,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南石油大学师生们围绕该项技术和设备,开展了大量实验测试、模拟仿真、样机试制及工程应用,不断对技术与设备进行迭代升级,从核心传感器依赖进口,到逐步完成国产化替代,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集成化,还实现了无人机搭载检测,可以做到“日行千里”的非接触实时智能诊断。
“基于这项技术,我们已经多次完成滑坡管道应急抢险任务,极限探测埋深达10m,定位精度为不超过0.1m,核心指标‘遥遥领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团队相关负责人说道。
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