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康有为在海外流亡了16年后,终于决定返回中国。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便一直生活在海外,在他带着家人、随行的妾侍以及依靠海外华人华侨捐助的丰厚财力返回祖国时,清朝早已被辛亥革命推翻,政权换了新主人。然而,康有为的归国还是引起了大批“遗老遗少”的热烈欢迎。许多人争相拜访他,恳请他回国恢复清朝统治,复辟大清帝国。然而,康有为的心态已发生变化,经历了16年的流亡生涯,他的理想和雄心早已被磨灭。他只想安享富贵生活,和妻子美妾一起,过得更加悠闲自在。
尽管一些忠诚的遗老遗少极力劝说,并给予他“康圣人”的高呼,甚至有吴昌颐为他雕刻了一方闲章,夸赞他游历世界,阅历丰富,号称可以重振大清,但康有为深知,这些“圣人”的美名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是对他过去所做种种的讽刺。特别是他曾经的朋友章太炎,时常以“康圣人”这个词来调侃他,认为康有为过于狂妄,讽刺他夸大其词,并质疑他是否真能复兴大清。
一
在一个多世纪前,康有为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之一,尤其在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中,他无疑是领袖人物之一。1895年5月,康有为正准备参加会试,却突然听闻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屈辱的条约让康有为愤怒至极。随后,他和梁启超等志士在南城松筠庵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采取改革措施,振兴国家。康有为的名字很快传遍全国,光绪帝也被他的才智所吸引,特意召见了康有为。
光绪帝与康有为的会面内容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康有为回忆时曾提到,光绪帝问及他关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建立学会、引进西方文化等问题,康有为都一一作了答复。在这次会谈后,光绪帝对康有为的建议极为赞赏,并命令康有为协助进行变法。随后的几个月,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变法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设立一个“制度局”,专门负责审议并实施新政。这个机构虽然未能成功建立,但光绪帝仍然采取了康有为的建议,任命了多位维新派人士参与变革,发布了百余道变法诏令,彰显了改革的决心。
但由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的步伐逐渐停滞。康有为提出的“选集通国英才,共议政治制度”的计划被保守派视为威胁,他们联合上奏慈禧太后,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在光绪帝的权力被完全剥夺后,戊戌变法在短短几个月内彻底落空。
二
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决定软禁光绪帝,康有为得知消息后急忙逃离北京,经过天津、香港,最终逃至日本、美国和欧洲。在16年的流亡岁月中,康有为辗转于美、英、意等多个国家,游历了30多个国家,体验了各地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在流亡期间,康有为先后结识了不少外国友人,也在异国他乡结婚并生育了子女。
他的流亡生活并非如他曾经梦想的那样充实与光辉。特别是在日本,由于中国维新运动的失败,日本政府不再支持他,甚至一度拒绝他入境。最终,康有为靠日本朋友的帮助才得以登陆。在日本期间,康有为几乎脱离了政治活动,开始混迹于华侨圈子,甚至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为妾。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有为选择了远离政治的生活。他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度过了一个相对宁静的时光,居住在华侨冯俊卿赠送的别墅“廖天室”,别墅的周围是皑皑的雪山和宁静的湖泊,康有为与妻妾们日复一日地在湖上泛舟,悠闲地度过每一个日子。
然而,即便生活安逸,康有为始终未放弃复辟大清的念头。两年后,他又移居美国,继续演讲、募捐,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理想中的“维新”行动争取支持。
三
康有为的生活充满了奢华与浪费。每月需要花费的银元数额不小,除了依靠他过去在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募捐的钱财外,他还涉足了许多商业活动,甚至投资房地产,赚取了不菲的利润。1906年,康有为在墨西哥的“考察”中,利用当地华侨捐款购买了电车轨道经过的土地,随着地产升值,他在此项目中赚取了10多万银元。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发表演讲赚取大量“出场费”,一次演讲便能获得5000银元。
康有为不仅以“维新”之名募捐,还通过商业手段逐步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他以“考察”为名四处旅行,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游学”生活方式。
四
尽管康有为一生呼吁变法,倡导社会进步,但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中,仍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变法失败后,他依旧坚信“保皇”是中国最适合的道路,甚至参与了张勋的复辟活动,支持溥仪复位。然而,复辟行动最终失败,康有为也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远离了中国的动荡局势。
在上海,他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沉迷于酒色,写下大量的诗作。直到1923年,他移居青岛,并因身体状况问题在1927年去世。康有为虽在戊戌变法中有过显赫的历史地位,但其一生的结局却如同一场悲剧,最终他成了历史的“对立面”,未能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变革。
如今,百年后的康有为已成为历史的谜团,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不再是“圣人”,而是一个历史上无法回避的悲剧人物。康有为岛早已不再是他理想的象征,而是一个荒废的遗迹,和他曾经的雄图壮志一同被历史的风尘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