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正统年间的秦王家族上篇》一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了时任秦王朱志(土挈)的相关历史背景。本篇则将聚焦于秦藩各郡王的故事,详细介绍这一家族的发展历程。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立明朝以来,到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英宗继位,秦藩的历史延续了六十多年,且已发展至第四代子孙。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秦藩的脉络和传承,本文在开篇将对各脉宗室做一番简要梳理。
秦藩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首封秦王的朱樉是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死后被追谥为“愍”。秦愍王共有六子,其中长子朱尚炳继承了秦王封号,被称为秦隐王。其余五子分别封为:永兴王朱尚烈、保安王朱尚煜、兴平王朱尚烐、永寿王朱尚灴、安定王朱尚炌。
秦隐王的长子朱志堩继承了秦王封号,成为秦僖王,庶长子朱志均先封为渭南王,后因秦僖王无嗣而进封为秦王,即秦怀王。庶次子朱志(土挈)先封为富平王,后因秦怀王无嗣而继承了秦王的封号,成为现任秦王。庶第四子朱志堢则被封为宜川王。
秦王朱志(土挈)共有四子,嫡长子朱公锡被封为秦世子,庶长子朱公铭封为临潼王,庶次子朱公镗封为郃阳王,庶第三子朱公鏳封为汧阳王。具体的宗室图请参见下文。
秦藩家族的变化与纷争:
永兴王朱尚烈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去世,死后追谥为“懿简”。他的庶长子朱志墣在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继承了永兴王的封号。朱志墣一生充满波折,尤其是在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因私下购买宦官一事受到明英宗的警告。虽然他以“自幼受伤”的理由为这些宦官辩解,英宗依然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并严令他今后要遵守宫规。
此外,永兴王妃陈氏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去世,朱志墣想将庶母张氏立为继室,但英宗因张氏出身为使女而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不合礼法。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朱志墣再次提出给三位儿子选童养媳,但也被英宗以违反祖宗旧制为由拒绝。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朱志墣为女儿三原县主婚后没有住处,提出征用官府旧宅一事,虽然工部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英宗最终还是同意了。
其他秦藩成员的生死与家族纷争:
秦藩内其他几位郡王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折。比如,保安王朱尚煜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去世,庶长子朱志坰继位。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保安王府因继承人朱志坰早逝而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宫中腐败严重,官员贪污,王府一片混乱。
兴平王朱尚烐,则是当时秦藩宗室中年龄最长的一位,然而他也并不安分,向朝廷提出了不少要求。虽然英宗有时予以批准,但他私下也有些不合规矩的行为。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兴平王私自引入伤残之人进入府中,受到英宗的严厉警告。
永寿王朱尚灴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去世,庶长子朱志埴继位。然而,永寿王府也面临着一些难题,特别是在为女儿选婿问题上,朱志埴选中了通政使李锡之子李珍,但此举被礼部指责违反了婚姻礼法。
宜川王朱志堢在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提出希望能够让王府自给自足,免除每年上交的子粒,但这一请求被怀疑有不正当动机,朝廷并未答应。朱志堢也请求立继室,但英宗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可取,因此只封了孙氏为夫人。
秦王家族的终结与未来: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宜川王朱志堢去世,享年仅二十九岁,追谥为“庄靖”。至此,秦王家族的几位主要宗室的命运都有了定论。
至于秦王朱志(土挈)自己的子女,情况相对稳定。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朱王庶长子朱公铭被封为临潼王,庶次子朱公镗封为郃阳王,嫡长女封为延川郡主,次女封为澄城郡主,第三女封为石泉郡主。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朱志(土挈)的嫡长子朱公锡被册封为秦世子,庶第三子朱公鏳封为汧阳王。
结语:
在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秦王的嫡母刘氏去世,英宗特命为其修建坟墓。然而,秦王朱志(土挈)却嫌坟地狭窄,要求朝廷提供资金扩建,最终未能如愿。更有趣的是,秦王在刘瑭回归故里后,直接占用了给刘瑭准备的居室,这种行为引起了英宗的不满。
至于土木堡之变后秦藩宗室的反应,以及保安国、兴平国、宜川国的继承问题,将在下一篇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