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点,要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说起。
司马家族的历史非常辉煌,传说他们是夏代官员祝融的后裔,祖先自商朝时期便开始担任朝廷高官。到了汉朝,司马家族更是声名显赫,成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不乏杰出人物。
司马防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东汉朝廷中担任要职,司马防本人也曾出任京兆尹,因学识渊博而享有盛名,备受世人尊敬。他的学问和声望,使他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圈里占据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曹操的家族则显得颇为普通甚至有些卑微。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被封为费亭侯,但由于宦官出身的缘故,一直背负着“宦官之后”的污名,家族社会地位低微,难以抬头。
年轻时的曹操才华横溢,但苦于出身低微,一直未能获得出仕的机会。那时,司马防还住在京城,曹操慕名拜访他,向他请教学问。司马防并未因曹操的出身而轻视他,反而看重他的才华,还曾向朝廷推荐曹操举孝廉,使曹操得以正式踏入仕途,封为郎官。
可以说,司马防是曹操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曹操对此感激不尽。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其中司马懿是他的次子,也是学识最为深厚、谋略最为出众的儿子。或许正是由于出身显赫,加之自身才能卓越,司马懿年轻时胸怀抱负,常怀忧国忧民之心,立志拯救天下苍生。
大约在司马懿二十多岁时,曹操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世人称为枭雄。虽然司马家族在曹操统治下,但司马懿内心看不起曹操,认为若向其屈服便是背叛东汉政权。
然而曹操却很欣赏司马懿的才华,曾派人请他出仕,却遭司马懿以患风痹症为由拒绝。曹操自尊心极强,觉得自己正处巅峰,却被司马懿拒绝,暗自不快。
为了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病,曹操还特意派人夜探其宅,想看看司马懿是否行动自如。司马懿早有防备,卧床不起,静止数日,曹操这才相信他确实有病。
这次接触双方互不留情,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
七年后,到了208年,曹操位居大汉丞相,广开门路招揽人才,成为当时东汉最强的诸侯。彼时,他手下猛将众多,唯独缺少像司马懿这样的文人谋士。于是他再次派人请司马懿,欲让其担任丞相府的文学掾。
曹操怀疑司马懿上次是假病,这次特意交代使者,如果继续装病就逮捕他。聪明的司马懿从使者口中得知这一点,便不敢再装病,识时务者为俊杰,终于来到曹操身边。
然而曹操并未重用他,而是让司马懿陪伴他的大儿子曹丕读书。显然,曹操对司马懿仍心存不满,觉得他心存轻视,故未给予重任。
有人会说,曹丕不是曹操的继承人,将司马懿派去辅佐曹丕,难道不是重用吗?实际上,司马懿刚到曹丕身边时,曹丕并不被曹操看好。曹操当时最宠爱的是二儿子曹植,因其文才出众,被视为更合适的继承人。
曹丕和司马懿同样处境尴尬,二人都被排挤,难兄难弟。如何逆转局势,成为他们共同的课题。曹丕的目标是继承父位,而司马懿则明白,帮助曹丕上位是唯一出路。
于是司马懿与曹丕结盟,开始与曹植及其支持者展开暗战。司马懿必须在曹操面前表现才能,争取更多权力,最终成功赢得曹操好感,逐渐参与决策。
不过曹操最欣赏的仍是曹植的亲信杨修,杨修当时担任丞相府主簿,掌握大量实权,司马懿暂时无法与之抗衡。
长时间内,司马懿只能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等职位,始终处于权力边缘。
随着时间推移,曹植风头渐盛,尽管司马懿才华被认可,因身份是曹丕的亲信,始终未获重用。
但转机出现在217年,曹植因擅自进入司马门并在驰道上驾车(天子专属权利),惹恼了曹操,令其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在司马懿和吴质的推动下,曹操逐渐认可曹丕,更加看重其继承人地位,曹植的多次失误最终使曹操决定立曹丕为继承人。
曹丕和曹植地位的逆转,也标志着司马懿人生的转机。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成为曹丕身边最重要的辅臣。
然而,司马懿未曾预料到,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也悄然降临。
曹操偶然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古人认为这面相者心怀不轨,加之司马懿曾拒绝效力曹操,使曹操对他愈发戒备。
后来,曹操梦见三匹马共食一槽,醒来联想到三马即司马,槽即曹氏,疑心司马家图谋不轨,开始更加厌恶司马懿。
史书记载,曹操曾对曹丕语重心长地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指司马懿不会心甘情愿做臣子,未来必定干涉曹家的事务。
曹丕却不信这些传言,只知道司马懿是自己恩人,誓不忘恩。曹丕回去将此事告诉司马懿,司马懿听后惊恐万分,立刻表明自己忠心耿耿,愿意全心辅佐曹丕,令曹丕放心。
为了安抚曹操,司马懿精心策划,故意表现得废寝忘食、兢兢业业,暂时消除曹操的疑虑。
司马懿认为这样还不够,必须做两件大事以自保。
第一,是表现对曹操的绝对忠诚,证明自己全心全意效忠曹氏。
作为一位天才“演员”,司马懿游刃有余,一边辅佐曹丕,一边巧妙地讨好曹操。
举个例子,217年曹操南征孙权,孙权被吓得上表称臣。曹操心中虽有称帝之意,却迟迟未决,看到降表后假装不满,说孙权这是“把我放在炉炭上烤”。
司马懿敏锐察觉曹操意图,激动称赞道:“汉室国运将终,天下大势已分。孙权此举顺应天命。”曹操虽未明言,却接受了孙权的称臣。
此后,曹操对司马懿看法大为改观,司马懿低调奉献,没有任何违逆之心,更令曹操放心。
第二,是展现自身能力,成为曹丕不可替代的辅佐者。
曹操晚年深知曹丕能力不足,子侄才干有限,必须寻找外臣辅佐曹丕。杨修是候选人,但因是曹植亲信,被曹操视为眼中钉,伺机除之。
其他人虽多,但无人能与司马懿的才能相提并论。
司马懿的杰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极强的战略眼光。
举例来说,219年关羽攻打襄樊,大获全胜,俘虏于禁,斩杀庞德,声威大振。曹操担忧许都安全,考虑迁都。
司马懿力谏:“于禁失利乃战略失误,迁都恐引人心不安。刘备与孙权表面亲善实则内有隔阂。关羽此时势大,孙权必不安心。应联合孙权攻关羽,必能分割其势。”
曹操采纳建议,与孙权结盟,许诺江南封地。孙权派吕蒙攻荆州,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被瓜分。此举不仅保全了曹魏,还重创了刘备政权。
再举例,曹操晚年忧心连年征战,国家实力难以一统天下。司马懿提出实施屯田政策,积累粮食,为日后决战做准备。
曹操任命司马懿为军司马,负责屯田事务。司马懿短时间内在淮河南北建起两大屯田基地,修筑水利工程,一年内粮食产量显著提升。
虽然短期内未能扭转战局,但屯田政策为曹魏后期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曹丕、曹叡时代,司马懿持续推行屯田,使粮食储备日益充足,最终为曹魏战胜蜀吴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比之下,诸葛亮北伐屡败,粮草短缺是关键因素。
二是超强的政治智慧,是辅佐曹丕的最佳人选。
合格的辅佐者不仅需能力过人,更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司马懿在这方面同样出色。
反观杨修,虽才华横溢,却过于锋芒毕露,常揣测曹操用意,多次触怒曹操。为抬高曹植,杨修及其同伙多次在曹操面前说风凉话,令曹操厌烦。
司马懿则低调从容,绝不公然贬低曹植,知道曹植是曹操所爱,不能轻易得罪。相反,司马懿暗中努力树立曹丕的形象,特别是在孝道方面强调曹丕优于曹植,其他方面虽不及,但以德服人。
司马懿行事含蓄,不明争夺权力,避免引起曹操反感,这一点远胜杨修。
曹丕夺嫡成功后,杨修因脱离曹植阵营被曹操杀害,司马懿则更加低调,未曾张扬,以团结为重,待人友善,从不夹杂私心,让曹操安心。
相比杨修,司马懿更符合曹操心中忠臣形象,自然成为曹丕最佳辅臣。
最聪明的是,司马懿成功维护了与曹丕的亲密关系,使曹丕离不开他。曹丕也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辩护。
司马懿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同时在曹操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这成为他幸免于难,并被留下辅佐曹丕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司马懿察觉曹操的杀心后,及时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良好结果。这段经历使他在政治上愈发成熟,谋略更加深厚,得以在曹丕、曹叡时代稳步上升,最终在曹芳时期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政权。
不得不说,曹操的眼光独到,早识破司马懿非甘为人臣之辈,遗憾的是司马懿技高一筹,成功躲过一劫,最终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