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蜀汉丞相,一代名臣,历史上无人不晓的智者。让人铭记的《出师表》正是他亲手所作。身为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却在五十四岁时因病早逝,未能继续振兴国家,实在令人惋惜。
关于诸葛亮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定论。虽然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但不久之后,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临终前,他召见了诸葛亮,握着他的手,含泪把国家托付给了他。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不仅是君主,更是知遇之恩的恩人,诸葛亮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毫不犹豫地承诺肩负起刘备的遗愿。
然而,三国局势复杂,蜀汉在与魏、吴的较量中显得格外弱势。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支撑起蜀汉的政权,如果没有他,蜀汉早就无法稳固立足。比如,荆州之失便是其中一个重大损失。关羽领兵攻曹时,不料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三郡因此丧失,历史上称之为“大意失荆州”。关羽的失误,再加上众多将领的相继牺牲,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诸葛亮常因这些事痛心疾首,甚至在许多时刻含泪感叹。
在此后的岁月里,诸葛亮带领蜀国恢复了两年多的生机,然而北伐的决心未曾改变。为了打击魏国,他决定亲自上阵,统领蜀汉大军。从228年到234年,他共发起了五次北伐,然而第一次便遭遇了不幸。马谡,这位他极为看重的将领,在战场上自作主张,违背了诸葛亮的指令,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街亭作为战略要地,失去它意味着蜀汉的脊梁受创,诸葛亮愤怒至极,亲自下令处决了马谡。
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蜀汉军心惶惶,然而诸葛亮并未放弃,反而带领蜀汉重新集结力量。冬季,魏军东进,陈仓成为双方对峙的战场,经过二十多天的鏖战,双方未能分出胜负。就在这时,蜀汉的大将赵云因病去世,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他痛不欲生,心情悲痛至极,不禁吐血,悲伤地说:“子龙死了,不仅是失去了一个栋梁,更是失去了我最坚实的臂膀。”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智勇双全,再次击败了魏国的大将司马懿,但却失去了张苞这一宝贵的将领。得知张苞死讯后,诸葛亮悲痛欲绝,甚至为此昏厥过去。接二连三的损失让他愈发感到力不从心。身心俱疲,但他仍未放弃,继续肩负起蜀汉的重担,坚定地向北伐进军。
第四次北伐中,蜀汉将领魏延提出通过子午道偷袭关中,但诸葛亮认为这并非稳妥之策,果断反对了魏延的提议。魏延心中有不满,但他并未与诸葛亮发生公开冲突。与此同时,姜维,一位魏国归降的将领,深得诸葛亮信任,成为他的重要助手。虽然姜维从魏国投降,但诸葛亮看到他身上的潜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尽管诸葛亮身体愈发虚弱,但他始终不曾退缩。第五次北伐时,他依然身体力行,处理繁琐政务,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难得保证,长期的过度劳累使得他的健康急剧下降。蜀汉的重要战略方向全由他一手把控,而他的身体状况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就在这一年,诸葛亮开始频繁吐血,食欲不振,面容憔悴,几乎快要命丧黄泉。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松自己的职责,未曾有片刻休息。
234年8月,诸葛亮的病情急转直下,体力透支,面容枯黄,气息微弱。即便在濒临死亡之际,他依旧关心国事,指示刘禅处理遗留事务,直到他最终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安然长眠。
诸葛亮的死与他所肩负的重任息息相关。作为丞相,他不仅要进行谋划,还要亲自出征,处理无数政务,脑力和体力都几乎耗尽。史书记载,他在北伐期间几乎是“夜以继日”,即使面对大事小情,所有决策仍亲自把关,极度操劳。“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可见诸葛亮的辛劳。长期的紧张工作和身体透支,最终让他在年仅五十四岁时离世。
《资治通鉴》曾写道:“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也反映出诸葛亮早已明白自己的时日无多,但他依然无法放下心中的重担,继续拼命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他去世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书,依旧积极劝谏要对魏国发起进攻,尽管刘禅并未采纳。尽管周太史表示天象不利,但诸葛亮依然执意出征。然而,关兴的死让他更加坚定了出征的决心。然而,魏延突如其来的行为却让事情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魏延擅自闯入了诸葛亮的祭祀帐篷,意外熄灭了代表命运的“命灯”,这让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注定无法继续生存下去。魏延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跪地道歉,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姜维愤怒之下拔剑欲杀魏延,幸好被诸葛亮制止。
诸葛亮临终时,遗言传给了信任的将领们,他将自己一生的兵法交给了姜维,并叮嘱他要继承自己的事业。而魏延虽有奇才,却因诸葛亮对他的谨慎提防,注定了他与诸葛亮之间始终无法真正融洽。
诸葛亮的死不仅是蜀汉的一大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司马懿在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也深感惋惜,直言:“诸葛亮虽已死去,但他的才华无人能及。”
就这样,诸葛亮离世了,寿命五十四年,但他的英名却永远留在了三国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