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他虽然在短短26年的人生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未能见到自己家族的长远发展。孙权作为吴国的创建者,虽然能够接过哥哥的事业并建立强大的江东基业,但从他对孙策及其后人的态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够宽广的胸怀。孙策的子孙最终断子绝孙,正反映了孙权在政治上疑心重重与自私的一面。
孙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奠基者,尽管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称为“江东小霸王”,但在历史上他更被视为一位雄图伟业的英雄。英勇善战的孙策几乎统一了江东地区,且敢于与曹操、袁绍等大势力对抗。然而,命运对这位英雄并不宽容,年仅26岁便因病英年早逝,将未竟的事业交给了年幼的弟弟孙权。正因为孙策的卓越贡献,孙权才得以接管并最终建立了吴国。
孙策和其父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相继战死,孙策年仅17岁便肩负起了家族复兴的重任。此后他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声名显赫。袁术曾感叹若有孙策那样的儿子,自己死而无憾。公元200年,孙策攻占豫章郡(即今天的南昌),逐渐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孙策便计划趁机北上奇袭曹操的老巢许都,准备迎接汉献帝。
起初,孙策曾以汉献帝的名义臣服于曹操,曹操因此并未过多关注孙策的威胁,将孙策封为吴侯,这使得孙策得以稳固江东。之后,曾被孙策打败的吴郡太守许贡秘密上书曹操,暗示孙策有“项羽之勇”且野心勃勃,建议曹操征召孙策入京。若此奏折被曹操采纳,孙策很可能会被招至许都,遭到软禁,江东地区也会因此陷入动荡。然而,巧合的是,许贡的密折被孙策截获,激愤的孙策一怒之下满门抄斩,仅剩三名门客逃出,他们誓言为许贡复仇。
孙策虽英勇无敌,但最终在一次出猎时被许贡的三名门客刺伤。孙策击毙一名刺客,但另一两名则重伤了他。尽管刺客全数被杀,孙策依然因伤势过重,生命垂危。在临终时,他不得不为江东未来的继承人做出选择。孙策的家庭情况颇为复杂,尽管年仅26岁,他的家庭却已显得格外尴尬。孙策只有一个年仅2岁的儿子孙绍,此外还有三名女儿。他面临着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让年幼的儿子孙绍继位,但考虑到孙绍太小且缺乏政治经验,孙策深知这一选择将导致江东局势动荡不安。第二个选择是让年仅19岁的孙权继位,虽然年纪轻,但孙权为人稳重,军事与政治都有一定的才能。第三个选择是让孙翊继位,孙翊年仅17岁,但个性与孙策相似,勇猛善战。最终,孙策选择了孙权,因为孙权在他眼中不仅有谋略、能力,而且能够稳固江东基业。
临终时,孙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句话意在希望孙权不仅守住已得的江东基业,更要有所创新。历史证明,孙权确实成功守成,但与曹操和刘备的较量中,始终未能北上与曹操一决高下。
然而,孙策未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吴国的基业,的确是一种遗憾。最终,孙权凭借孙策打下的江东基业,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并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却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一做法让孙策的家族地位变得尴尬。孙权可能担心追封孙策为皇帝会引发孙策儿子孙绍的争位问题,因此选择了这种保守的做法。
孙权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哥哥孙策的处理上,还表现在他对其他亲属的态度。孙权虽然名义上尊重孙策的家族,却总是努力在江东地区淡化孙策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待孙策旧部的方式。在赤壁之战后,除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周瑜外,孙策的其他旧部基本上被边缘化,尤其是张昭。张昭虽然曾为孙权提供过很多支持,但因为他曾推荐孙翊作为继承人且在赤壁之战中倾向于降曹,因此遭到孙权的排斥。
与孙权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朝的司马家族。在司马懿的帮助下,司马师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司马师没有子嗣,因此最终将权力传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则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子。司马炎在继位后,追谥了司马师为晋景帝,充分展示了家族对其贡献的尊重。这与孙权在处理哥哥孙策遗产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孙权对于自己哥哥孙策的态度,确实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狭隘与猜忌。即使孙策为吴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权依然通过淡化孙策的功绩来强化自己的地位。而孙策的后代,尤其是孙绍和孙奉的悲剧命运,也充分显示出孙权对家族继承的控制欲和对权力的警惕。
孙策之死不仅让他未能亲眼看到自己家族的未来,也让孙权成为了一个“土皇帝”。尽管他继承了哥哥的基业,创建了吴国,但在处理兄弟关系时,他的狭隘心态却让他始终无法超越孙策的伟大。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深刻揭示了这一点:“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意思是,孙策为吴国打下了基业,而孙权却对哥哥的功劳未能给予应有的尊崇,可见孙权的心胸狭隘。相比之下,孙策不仅是一位奠基者,也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功绩无可替代,而孙权虽成功守成,却始终难以超越哥哥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