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位继承人通常都是嫡长子优先,但在清朝历史上,却有一位既非嫡出又非长子的皇子,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登上了皇位,他便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康熙和孝恭仁皇后眼中都不是宠儿,康熙甚至曾评价四阿哥胤禛:“为人轻率,喜怒无常。”这样的评价让他在众多皇子中并不被看好。
康熙生前从未真正重视过胤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临终前竟决定将皇位传给了他。那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相呢?
康熙作为清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定,曾两次废除太子胤礽,之后一直在众多优秀的儿子中物色理想的继承人,但始终感到不满意。他对四阿哥胤禛的印象是:“性格轻率,喜怒无常。”因此对胤禛并无特别的偏爱。康熙亲征葛尔丹凯旋时,满心欢喜地给儿子们封赏,可成年后的胤禛却未获任何奖赏。尽管如此,胤禛并没有怨恨,只是默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或许他也觉得皇位与自己无缘。
朝中大臣普遍认为康熙倾向于八阿哥胤禩。八阿哥为人处世颇具康熙的风范,虽然未能掌握帝王治理之道的精髓,但却是众皇子中力量最强、最善于笼络人心的,因而得到了朝臣的广泛支持,甚至被誉为“八贤王”。
十七阿哥官职显赫,但对争夺皇位毫无兴趣;十四阿哥勇猛善战,却心胸狭隘,难成大器。而四阿哥胤禛对兄弟间的明争暗斗似乎漠不关心,表面上好像不在意储位之争,但实际上他是在低调积蓄力量,默默等待时机。
胤禛为人严厉,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他与康熙最宠爱的十三阿哥也被囚禁,令他在朝中几乎孤立无援。虽然明知继承皇位无望,胤禛依然勤勉尽责,为康熙分忧解难。曾有一次,胤禛在江南筹集救灾款项,追缴朝廷库银,这些事情其他皇子大多避之不及,因为容易得罪人,但胤禛却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起来,甚至在追缴过程中果断刚毅,导致一位老臣自杀,令朝中大臣对他敬而远之。康熙却对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十分欣赏。
不过,康熙并未公开表扬胤禛,也未在朝堂上给予特别嘉奖,只是私下里暗中支持他,甚至安排乌先生辅佐胤禛,确保皇位过渡平稳。在选拔西北大将军时,康熙问胤禛谁最适合担任此职,胤禛却推荐了有实力但与自己关系不佳的同母弟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对此暗自高兴,因为帝王唯才是用,这种举荐体现了胤禛的胸襟。此时朝中众人仍坚信太子之位非十四阿哥莫属,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康熙让十四阿哥赴西北,是让他去立功而非继承皇位。这样一来,万一发生变故,十四阿哥远在边疆,也难以影响胤禛继位。康熙病重时,立即召来胤禛,临终前终于对这个一向不待见的儿子吐露了真心。
康熙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胤禛表达父爱。胤禛见到病重的康熙,泪流满面地问道:“父皇您怎么了?”康熙回答:“八阿哥虽学我为人,却只学皮毛;十四阿哥勇猛却狭隘;十三阿哥为正义而深受囚禁,你却深受牵连。朕害怕他走错路,但也让你吃了苦头。如今江山交付于你,望你完成朕未竟的事业,弥补朕的过失。”随后,众皇子闻讯赶来,平日威武的康熙此刻气息微弱地宣布:“朕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说完,带着无限不舍离开了这个繁华世界。
胤禛最终顺利继承皇位。康熙对他的冷落,其实是对他能力的严苛考验。凭借踏实稳重,胤禛一步步通过了康熙的试炼,成为合格的继承人。可见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付出多少努力,收获便有多少,真是实实在在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