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后,中国被列强们推到了悬崖边上,到了该做选择的时候了!这应该是当时许多有志之士内心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大佬们做了哪些准备吧!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开始后,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列强的压迫将国家逼到了悬崖的边缘,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这种时刻,许多胸怀家国的有识之士也在内心不断挣扎和思考,到底该如何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在这样关键的历史节点,各方人物纷纷谋划自己的未来道路。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梳理当时的重要人物是如何作出决策的,以及他们背后隐藏的复杂动机。
1900年1月,李鸿章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当时的广州,帮派林立,严重影响了广州的社会治安。因此,李鸿章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击帮派份子,设法恢复当地的秩序。
1900年1月,李鸿章被清政府任命为两广总督,肩负起重整广东和广西局势的艰巨任务。广州在当时被各式帮派势力渗透,街头巷尾的治安状况堪忧,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经验的老臣,李鸿章深知,只有先解决治安问题,才能让当地的民心安定,才能为后续的施政奠定基础。因此,他上任后第一时间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开始严打黑帮势力,迅速恢复了广州的治安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帮助下,一位名叫刘学询的黑白通吃人物也逐渐站稳了脚跟,这位人物在广州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助手。
随后,李鸿章在刘学询(黑白通吃)的帮助下,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肃清了广州城内的帮派份子,刘学询也因此受到李鸿章的信任。
李鸿章凭借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和经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清除了广州城内盘踞已久的帮派势力。这一举动不仅令广州的治安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刘学询,他凭借着广泛的社会网络和对广州地方情况的熟悉,成为了李鸿章的重要得力助手。刘学询在幕后策划了大量的行动,为李鸿章的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鸿章因此对其倍加信任,开始逐渐将更多的事务交由刘学询处理。两人之间的合作默契十足,也为后来的风波埋下了伏笔。
1900年5月,义和团发生动乱,他们焚毁了京城内的教堂和教徒住的房屋,并和清军发生了激战。孙中山就是在此时和他的助手朱少白商议,“欲借香港总督卜力的力量,来劝李鸿章独立!”
进入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爆发,愤怒的民众焚毁了京城的外国教堂和传教士住所,局势迅速恶化,并与清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与此同时,身处海外的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朱少白密切联系,商讨如何利用这一局势进行突破。孙中山看中了香港总督卜力的影响力,试图通过卜力的帮助,劝说李鸿章站出来支持南方的独立,利用李鸿章在清朝政府中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南方的分裂。然而,这一计划在当时看来充满风险,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宣战,还命令李鸿章火速进京面谈,想通过李鸿章的表态来拉拢其他地方大员,李鸿章答应是答应了,却一直没有动身。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对西方列强宣战,局势进一步恶化。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冲突,清政府急需团结各地势力,以共同应对外敌。李鸿章接到上级指令,要求他火速进京面谈,明确表态支持清政府的立场,并协同各地大员共同抵抗外国侵略。然而,尽管他口头上答应了这一请求,但李鸿章并未立即动身,他内心的犹豫与复杂的权衡让他决定暂时等待。他并不急于表态,因为李鸿章心中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选择远比一纸命令来得复杂得多。此时,他也在不断思索,是否应该坚守清朝,还是另谋他路。
7月17日,李鸿章做出决定动身北上,只是他在走之前又和香港总督面谈了一次,还是关于谁来做中国的皇帝的问题,这个问题他们在上个月已经谈论过一次了,这一次李鸿章再三为太后辩护:“无论她有什么错,她都还是中国最有能力的统治者!”卜力劝说他,不要北上,想想你上次签订《马关条约》的遭遇。不过,李鸿章还是谢绝了卜力的好意。
7月17日,李鸿章终于做出了决定,准备北上与清政府会面。然而,在出发之前,他再次与香港总督卜力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讨论了一个关乎未来的大问题——谁将成为中国的未来皇帝。这一话题,实际上是两人上个月曾经探讨过的,但这次李鸿章依旧为慈禧太后辩护,强调她依然是中国最有能力的统治者,无论她的决策如何,都不可否认她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能力和经验。卜力则提醒李鸿章,不要轻易走上北上之路,提醒他上次签订《马关条约》的经历,暗示他要谨慎行事。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婉言谢绝了卜力的建议,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前往北京,去面对这个国家的历史选择。
李鸿章走后,卜力传信给孙中山:“他已经决定北上议和了!”可孙中山的助手陈少白不死心追上李鸿章的船,却被李鸿章的心腹刘学询告知:“大人已经下定决心,不会参与你们南方分离主义”的冒险中去!
李鸿章一走,香港总督卜力急忙向孙中山传递消息,称李鸿章已经决定北上与清政府议和。然而,孙中山并不甘心失败,派出了助手陈少白追赶李鸿章,试图改变李鸿章的决定。然而,当陈少白赶到李鸿章的船上时,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刘学询却告诉他:“大人已经做出了坚定的决定,不会参与你们的南方分裂行动。”这一消息无疑是对孙中山及其助手们的重大打击,也意味着李鸿章最终选择了支持清朝,而放弃了任何可能的独立行动。
至此,推举李鸿章担任“两广独立国”总统的计划,彻底失败了。这里虽然不知道李鸿章的想法,但从他一直拖到7月17日才动身的行为上推测:他也在观望,在做选择,不过他最终还是站在了清王朝的那一边。
最终,原本旨在推举李鸿章为“两广独立国”总统的计划彻底失败。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洞察李鸿章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从他一直拖延到7月17日才作出决定的举动来看,可以推测出他确实在犹豫、在观望,不断权衡利弊。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站在清朝一方,放弃了支持南方独立的可能性,这一决定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政治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梁启超在后来给李鸿章写传记时,认为当时李鸿章有三条路可选,它们分别是:“拥两广自立、督兵北上、和孤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