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服一向独断专行的蒋介石主动退守台湾,这个人绝对是位非凡的智者!
1949年,蒋介石盯着桌上的国内地形图,眉头紧锁,满脸迷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国民党军队兵力充足、装备优良,却为何连连败退,节节失利。
眼下,国民党在大陆已难取得战略主动,但让蒋介石向毛泽东低头认输,根本是不可能接受的。此时的他,急需寻找一条能够保全实力的退路,但这条路到底在哪儿呢?
心绪烦乱之下,蒋介石一时想不出合适方案,便决定起身散步,借此冷静头脑,回来后再继续思考。
恰在这时,蒋介石遇见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给他提出了退守台湾省的绝妙建议。你知道这位出谋划策的人是谁吗?而在蒋介石抵达台湾之前,究竟是谁在管理这片土地?
这位点拨蒋介石迷津的人叫张其昀,字晓峰。张其昀才华横溢,早年受陈布雷引荐,进入蒋介石的视野。
蒋介石非常赏识张其昀的才干,更重要的是,张其昀的思想理念与蒋介石高度契合。因此,陈布雷自杀之后,蒋介石便让张其昀顶替陈布雷,留在身边,成为亲信重臣。
当蒋介石为寻找退路焦头烂额时,正巧遇到了张其昀。
看到张其昀恭敬行礼,蒋介石心里想着:“晓峰是有名的地理学家,还曾赴哈佛大学深造‘国家战略学’,不知他对当前形势和退路有何见解?”
“晓峰,如今局势异常严峻,你有什么高见?”蒋介石与张其昀并肩而行,询问道。
张其昀早已洞察蒋介石心思,理解其意是探求退守方案。他沉思片刻,郑重回答:
“蒋委员长,鄙人以为,退守台湾乃上策。”
蒋介石点头认可,自己确实考虑过台湾省,但同时也在犹豫海南岛和西南地区,三者间难以抉择。
在蒋介石眼中,西南地区地势险要,有秦岭、长江三峡和横断山脉这三道天然屏障,极为易守难攻。
此外,西南是抗战发源地,历史意义重大,若以此为据点,具有象征和战略双重优势。
他还认为,如果能长期坚守西南,就能像“钉子”一般阻碍共产党军队南进,严重干扰其战略布局。
于是,蒋介石问张其昀:
“为何不选西南?”
张其昀答道:
“西南确实是个好地方,故当年蒋委员长将我们党全部中枢迁至重庆和成都。但如今共产党攻势凶猛,当地实力派动摇,长期守住十分艰难。昔日刘备和孔明力图守住蜀地,最终也只留下‘乐不思蜀’之名。”
张其昀这番话让蒋介石有所醒悟,原本他还对西南抱有希望,但现实情况令他不得不重新考量。
“那海南岛呢?它和台湾同为岛屿,又有琼海海峡阻隔,为什么也不合适?”蒋介石继续追问。
张其昀恭敬答复:
“海南与台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琼海海峡较台湾海峡狭窄,防守难度更大。随着共产党军力增强,攻打海南的可能性极高,届时形势将更为险峻。”
见蒋介石仍有些犹豫,张其昀乘胜追击,详细列举退守台湾的优势:
“蒋委员长,退守台湾实为最佳选择。第一,台湾地处东南沿海,资源丰富,军需民需均可得到保障;第二,台湾交通便利,曾经被日本占领半个世纪,工业发展较为完善,只要妥善管理,经济基础无忧。”
说到这里,张其昀稍作停顿,见蒋介石神色未变,便继续道:
“第三,台湾海峡天险难攻,易守难攻。且台湾位于太平洋西缘,控制了太平洋西航道,能够成为美国远东防线的一环,有助于争取美方支持,增强防御力量。”
听完张其昀分析,蒋介石眉头渐渐舒展,点头示意其继续。
张其昀接着说:
“第四,台湾经历日本半个世纪的统治,居民对国民党政府有一定认同感,只要善加利用,岛内局势可稳固;第五,台湾地理孤立,共产党势力难以渗透,难以轻易瓦解。”
听完这些,蒋介石心中已有了定夺。
随后,他开始将国民党“党、政、军、财、文”等核心机构陆续迁往台湾。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蒋介石迁台过程几乎未遇阻碍,那他赴台前,台湾省究竟由谁在管理?又为何能顺利让蒋介石将国民党核心移入?
必须说,在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前,能把台湾管理得井然有序的人,和张其昀一样,也是个不凡的智者。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全面撤军后,台湾省陷入无人接管的尴尬局面。
蒋介石曾派遣陈仪和魏道明先后接管台湾,但两人对台湾治理效果不佳。
于是,蒋介石将台湾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心腹大将——陈诚。
不同于前两者,陈诚非常注重缓和国民党军队与台湾当地民众的关系。
他长期研究共产党,并认真思考为何共产党能赢得民心。最终,他认为共产党之所以受拥护,关键在于他们能有效平衡军民关系。
因此,陈诚到达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出一系列安抚民众的政策,努力缓解军民矛盾。
随后,陈诚联合国民党军与地方居民,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带领台湾逐步走上稳定和发展的轨道。
正是有了陈诚的这些努力,蒋介石后来决定退守台湾时,才得以顺利将国民党核心机构迁入岛内。
参考资料:
[1]《国民党迁台首倡者张其昀》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2]《陈诚:经营台湾》 看历史[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