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开国皇帝需要亲自带兵打仗?往往是命运多舛、心中难以信任他人,觉得任何事情都得亲力亲为。李渊却不同,他并不需要亲自上阵拼杀,因为他背后有着极强的综合实力。李渊能够稳坐江山,靠的不是他个人的战斗力,而是他整个帝国的力量足以保证他不必亲自征战。
一般而言,成功的开国皇帝几乎都会以卓越的武功打下自己的江山,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暴力,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会被暴力机器剥夺。如果一位开国皇帝不能掌握和驾驭那些骄兵悍将,又如何能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打江山呢?因此,开国的君主往往不仅是政治家的角色,更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帝国的武力,实际上是他凝聚军队和打击敌人的最大工具。
战争,是残酷且充满破坏力的,但它也具有另一面——它是打破旧有秩序、重塑新世界的必要途径。王莽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单靠政治和解所建立的联合是无法持久的,旧势力早晚会反扑。换句话说,只有经历了惨烈的战争,才能真正完成改朝换代,而开国皇帝的军事才能则是成功的关键。
唐朝的高祖李渊在这方面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在大唐的开国过程中,李渊亲自上阵的次数并不多,只有两次记录:一次是从太原起兵,途经晋阳,最终打下长安;另一次是应对宋金刚入侵河东,李渊亲自渡过黄河,在浦坂指挥了反击战。但即便是这两次,他也更多扮演的是谋划者的角色,除了霍邑之战外,他几乎没亲自上过战场。看起来,李渊并不符合传统“开国皇帝”应有的英武形象。
李渊的政治生涯颇为特殊。尽管他担任了九年皇帝,但他几乎从未离开过关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宫中居住,致力于内政和国家建设,甚至热衷于植树造林,这让他的一些造人记录从五十岁左右的“三年生一个”,飙升到“一年生三个”。那为什么李渊不愿亲自征战呢?一个“不出征”的皇帝,又是如何掌控和驾驭一支强悍的军队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李渊不上战场是因为他缺乏足够的能力,但这种看法显然不成立。事实上,从大业九年开始,李渊就开始在河东、太原、马邑一带与敌人作战,面对的是突厥和农民起义军等强敌。在那几年中,李渊几乎没有败绩,即使面对突厥强大的骑兵,也依然能够巧妙应对,甚至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训练出一支更强的军队。李渊通过学习突厥骑兵的战术,将士兵训练得堪比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不敢再轻易侵犯马邑。
尽管史书常将打败宋金刚的功劳归于李世民,但只要稍微仔细分析便能发现,李渊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皇帝亲自上阵打仗,显然不是为了旅游观光,而是要直接指挥作战,这样的战争,李渊显然是总指挥,李世民则只是执行者之一。
李渊不亲自带兵打仗,其实有几个原因:
第一,李渊年纪较大,身体状况不适合亲征。李渊起兵时已经51岁,与那些年轻的革命者相比,他显得年纪较大。像刘邦那时也已经四十出头,因此他并不适合长期征战,而是在后宫进行治理和部署。
第二,李渊拥有优秀的子侄,他们可以承担重任。从一开始,李渊就确立了以家族为核心的军事架构,自己和长子李建成掌握中枢权力,李世民、李元吉等子侄则在前线征战。李渊还不断扩大这一“父子兵”的范畴,诸如李孝恭、李靖等家族成员和将领也参与到各个战区的作战当中。即使李元吉不如其他兄弟优秀,李渊依旧通过家族的力量稳固了战斗力。
第三,政治环境让李渊有条件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在唐朝建立初期,关陇门阀集团掌控着政治命脉,甚至可以通过“投票”决定谁能够称帝。与其他时代的改朝换代不同,唐朝的权力更集中在豪门贵族的手中,李渊得到了这些贵族的广泛支持,使得他能够顺利建立唐朝。在这种背景下,李渊更多精力是放在了政治运作上,依靠豪门集团的支持确保政权的稳定。
因此,李渊不仅自己不御驾亲征,还要求长子李建成坐镇长安,这样一方面能够稳住政治局势,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军事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不过,有些人总喜欢把李世民抬得很高,贬低李渊,认为李渊全靠儿子扶持才能立国。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李世民确实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但他依然是一个逐步成长的将领,而李渊赋予了他不可替代的信任和机会。如果李世民没有成功,李渊完全可以依赖其他优秀的家族成员,如李神通、李道宗等来替代。
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常常被低估,许多人不理解他为何不亲自出征。其实,李渊的成功并不只是靠军事才华,而是基于他在政治、军事和家族层面的深思熟虑与卓越安排。他的历史地位远比那些过于简化历史的观点所描绘的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