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大家公认的,培养出最多名将的班次。根据统计,这一期的毕业生中,共有30位成为了较为知名的军事将领,广为人知。尽管如此,在这30位将领中,并非所有人都因勇猛的战功而声名显赫。有些人更以其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或担任高级职务而闻名,成为蒋氏集团的重要成员。
这30位黄埔一期的学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加入蒋介石阵营,成为其亲信的高级将领;另一个则投身于革命事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统计显示,30位知名度较高的黄埔一期学员中,有21位选择了跟随蒋介石,加入了其集团,成为其得力干将。当然,在这21人中,并非所有人都是以军事才能为人称道。有些人虽然在抗战中表现突出,但更多的是依靠政治资源和地位升迁。即便如此,这些将领依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一些军事指挥才能突出的人物,如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王敬久、李玉堂、李延年、王仲廉、刘戡、钟彬、甘丽初等人,在八年抗战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杜聿明,他被誉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参与指挥了多个重要战役,如昆仑关战役、滇缅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功赫赫。关麟征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抗日名将,被日本人称为“关铁拳”,其勇猛之气,堪称黄埔一代的象征。
其他如黄维、宋希濂、李玉堂、郑洞国、李默庵等人,虽然有些在战场上的表现稍显平凡,但在其他领域如军事组织、战略布局等方面均有所建树。黄维,尽管在带兵作战上可能不是最出色,但其为人正直,颇具军事纪律。李玉堂则善于防守,在抗战时期,曾担任泰山军第十军军长,为守卫抗战中的重要防线立下了赫赫战功。郑洞国则是一位兼具军事和外交才能的国军名将,屡次参与重大外交谈判,成为蒋介石集团中的中坚力量。
另外,如李仙洲、王敬久、李延年、王仲廉、刘戡、陈明仁、钟彬、甘丽初等人,也都是在抗日战场上表现突出,堪称猛将,许多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
除此之外,黄埔一期还有一些其他知名人物,如胡宗南、贺衷寒、桂永清、黄杰、陈大庆、孙元良等。胡宗南虽然军事指挥能力较为一般,但他深得蒋介石的信任,迅速从基层晋升,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贺衷寒,作为“黄埔三杰”之一,虽然军事指挥上表现平平,却善于情报工作,为蒋介石集团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桂永清则是海军将领,虽然其军事才能一般,但凭借与蒋介石的关系,最终成为了海军总司令。
黄杰与孙元良在抗日战争中因面对侵略者的压力而选择了撤退,致使他们获得了“逃跑将军”的名号。黄杰相对幸运,在蒋介石迁台后得到了重用,被称为“海上苏武”。而陈大庆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人物,解放战争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但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迅速成为了太子党的重要成员,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蒋氏集团中的一员重要力量。
剩下的9位在黄埔一期中较为知名的学员则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蒋先云、陈赓等人的选择具有特别的意义。陈赓将军拒绝了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毅然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了开国大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我军的佼佼者。蒋先云则在北伐战争中英勇牺牲,未能亲历新中国的胜利。
在这30位学员中,有一位堪称“战神”的人物,他就是徐向前,黄埔一期学员中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将领,被后人誉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革命军事将领,如左权、许继慎、王尔琢、刘畴西等人,他们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核心力量,战功卓著。左权在抗战时期英勇牺牲,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职务。王尔琢与刘畴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都英勇牺牲,肩负着保卫苏区根据地的重任。
许继慎是一位军事指挥才能出众的红军将领,当时徐帅曾任其副手。遗憾的是,这位英勇的将领最终被张国焘所害,年仅30岁。阎揆要和周士第是黄埔一期中的另一对传奇人物,他们见证了革命的最终胜利。阎揆要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周士第则参与了山西地区的解放工作,并在全军改编时成为第18兵团司令员,参与了兰州战役和西南战役,均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