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大哥”:从战场到友谊塔的传承
在朝鲜人民的眼中,中国不仅仅是隔着鸭绿江相望的邻国,更是与他们曾共同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为信仰流血的铁血战友。1950年10月,当朝鲜半岛的战火刚刚燃起,志愿军第38军113师便接到命令,要求在严寒的深秋里,奋不顾身地向敌人阵地推进。那些日子,他们从清晨奔袭至深夜,脚步未曾停歇,一气呵成地跨越了145华里的恶劣战场。
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则驾着坦克和卡车,浩浩荡荡地进行南撤,似乎占据了优势,但没有人预料到,身披轻装的中国志愿军竟然凭借坚韧的双腿,超越了机械化的敌军,最终抢占了三所里这个战略要地,将美军的撤退路彻底封锁。那一战,无疑堪称经典,后来,朝鲜战争纪念馆内专门设立了立体沙盘,重复呈现这场突破性战斗的全过程。
战争的硝烟中,彭德怀元帅站在指挥部,眼中满是决绝,他大声说出了那句极富震撼力的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需在东方的海岸上架几尊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句话铿锵有力,极具象征意义,最终被铭刻在平壤友谊塔的汉白玉基座上,成为后人铭记的历史符号。
这座友谊塔屹立在牡丹峰脚下,白色基座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字迹深刻整齐,承载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塔周围绿树成荫,松树林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来此祭奠和参观。友谊塔于1959年建成,专门纪念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牺牲。塔身上雕刻着生动的浮雕,记录着中国和朝鲜士兵并肩作战的历史瞬间。
时光流转,2018年,《劳动新闻》发布了一篇特稿,专门赞扬中国的成就。文章聚焦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数百名演员齐心协力,用巨大的方块拼出了汉字,最终展示了象征和平的“和”字。文章称这一表现为“五千年文明的现代觉醒”,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敬意。特稿中还详尽回顾了中国自古代印刷术到现代科技的历史传承,文章跨越两版篇幅,配有奥运会的经典照片,生动呈现了两国间深厚的文化联系。
在鸭绿江的惠山口岸,货车日夜往返,载着中国产的布料、电器、大米和面粉,驶向朝鲜。而从朝鲜送出的则是木材和海产品,江面上船只繁忙,汽笛声此起彼伏。走在平壤街头,你会注意到,许多地方都有“Made in China”的身影——从商店货架上的暖水瓶,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虽然这些物品看似不起眼,但它们无声地融入了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
“美国大魔头”:阴影下的对峙与现实
美国在朝鲜人民的记忆中始终带着浓重的历史阴影。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战火暂时熄火,然而这并未抹去朝鲜人心中对美国的深刻敌意。每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纪念日”时,朝鲜中央电视台会定时播放《普韦布洛号事件》纪录片,回顾那段惨烈的历史。
1968年1月23日,美国海军的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在元山港外海执行任务时,突然遭遇朝鲜人民军的包围。朝鲜派出4艘鱼雷艇和2架米格-21战斗机,强行登船,并扣押了83名美军船员。尽管这场战斗短暂但异常激烈,美方仅有1人死亡,而朝鲜则宣称这是对“帝国主义挑衅”的胜利。被缴获的KL-47密码机残件,如今仍被陈列在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中,展柜旁边摆放着详细的说明牌,记录着当年这段历史的每个细节。
这种对美国的情感同样渗透到平壤地铁系统的方方面面。1973年开通的荣光站和凯旋站,站台上仍挂着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宣传画,画风带有明显的苏联风格,内容常常描绘朝鲜士兵击落美军飞机的场景。尽管这些画作的颜色早已褪去,但它们依然未曾更换。2010年代的地铁翻新中,政府特意保留了这些宣传画,并配上新的标牌,写着“勿忘国耻”的字眼。每年6月和7月,地铁里还会播放抗美歌曲,喇叭中传出的旋律回荡在车站,提醒人们战争的记忆从未远去。
尽管如此,朝鲜对美国的看法并非仅仅是对抗。在2019年,朝鲜外务省发布了《国家力量发展报告》,详细列举了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全球优势。报告指出,美国在芯片设计和生产上的领先地位,尤其是英特尔和AMD的年产量,并且强调硅谷的研发投入已达数百亿美元。这份报告在平壤政府部门内传阅时,旁边还标注了重点,显示出朝鲜对美国科技实力的关注。
“俄罗斯老朋友”:从清津港到克里米亚的回声
朝鲜与俄罗斯的关系深厚,回溯到朝鲜战争停火后的1953年,硝烟未散,苏联便派遣了几百名专家带着设备和图纸,直奔被炸毁的清津港。他们的到来为朝鲜战后的重建注入了新动力。1954年至1958年,苏联专家在这片废墟上建立了12座大型厂房,用来生产水泥和钢材。
这些厂房不仅恢复了战前的生产能力,还为朝鲜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到1960年代,清津港的年吞吐量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船只进进出出,港口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苏联专家的离开,留下了一叠厚重的技术手册,俄朝双语对照,纸张已经泛黄,如今,这些手册被保存在档案室中。
进入2010年代中期,俄罗斯继续通过清津港向朝鲜提供液化天然气,货轮停靠时,工人们忙着卸货,气味刺鼻,机器轰鸣。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朝鲜正式表态支持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声明。这份声明以俄朝双语发布,措辞坚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他国内政”,并在《劳动新闻》头版刊登。
回顾历史,苏联曾在1950年代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朝鲜运送了大量钢材,而在1956年,又送来了一批DT-54拖拉机,朝鲜农民用这些老旧但坚固的拖拉机开垦荒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
今天,俄罗斯的援助仍然延续着这种深厚的友谊。2018年,俄罗斯向朝鲜提供了5万多吨小麦,并通过罗津港送达。尽管俄罗斯与朝鲜的联系没有以前那样紧密,但双方的合作仍在继续,俄罗斯继续在经济领域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天然气和化肥等资源方面。
“德国黑马”:冷战机床与欢乐颂的意外缘分
德国与朝鲜的关系一直以来都较为特殊,背后有着深厚的冷战历史。在开城工业园区,仍然可以看到1980年代由东德提供的精密机床在运转。这些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