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祖主政的二十余年里,尽管明朝已逐渐走向衰败,朝鲜依然坚定地保持着“慕华鄙夷”的对华政策,视中华文化为理想的榜样。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与满清的崛起,朝鲜失去了曾经供奉的“大国”支持。在这种历史大变局下,朝鲜的君臣开始提出“尊华攘夷”的新思想,即继续视已灭的明朝为中华的代表,并以此来驱逐正在崛起的满清势力。
显然,朝鲜的“攘夷”思想与此前的“鄙夷”之见有了根本的区别。那么,这一思想的转变究竟源自何种背景?它又如何表现出来?对朝鲜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章将对这些问题做深入探讨。
在经历了明清两国的“二次乱局”后,朝鲜国内的反清情绪愈加高涨。孝宗即位后,正式提出了“尊华攘夷”的思想。其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长期受到清朝军事压力和威胁,激发了朝鲜上下的强烈反清意志;其次,朝鲜的义理学者们大力宣扬“春秋大义正统论”,认为尊奉明朝是朝鲜王朝延续合法性的前提;最后,孝宗个人的经历也加深了他的反清情感,特别是在被清朝囚禁的那段时间,清朝对他家族的压制,使得他心中积压了深深的愤怒。
自仁祖在南汉山脚下以三拜九叩礼行臣服仪式以来,清朝与朝鲜建立了表面上的盟约,朝鲜被迫接受清朝的“父子关系”。然而,朝鲜与明朝之间的秘密联系并未因此而断绝,这使得清朝屡屡要求朝鲜支援清军攻明,并将朝鲜的军队投入战斗,不仅参战,还承担了后勤保障的任务。这种政治压迫的直接后果,是朝鲜不得不与明朝发生冲突,从而在伦理和政治上彻底断绝了与明朝的君臣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虽然内心反抗清朝的压迫,仍然迫于大国压力,不得不屡次为清朝出兵助战。仁祖十五年(1637年),清军攻打皮岛时,朝鲜被迫出兵援助,尽管仁祖深感愧对明朝,但最终仍不得不派遣水师参战。随后,清朝在1638年发动宁锦大战时,再次要求朝鲜支援,仁祖出于无奈继续推辞并拖延,直到皇太极发信威胁朝鲜,最终朝鲜再次屈服,派兵出征。
朝鲜不仅在军事上屡次屈从清朝,还被迫直接参与了朝明之间的冲突。1641年,正值松锦战役的关键时刻,清朝要求朝鲜直接出兵前线,参战对抗明朝,皇太极对朝鲜军队的积极参与表示高度满意,并特地奖励了朝鲜军队。这一举措进一步削弱了朝鲜对明朝的依赖,使得朝鲜在伦理上逐渐脱离了明朝的正统地位。
与此同时,清朝在对朝鲜军政事务的干预上愈加得心应手。1640年,朝鲜被迫为清朝提供大量粮草,然而朝鲜的运粮船却频频发生沉没事故,导致粮草无法按时交付。清朝对此深感疑虑,认为朝鲜可能故意拖延,这种猜疑加剧了清朝对朝鲜的控制。在这种情形下,朝鲜成为了清朝的附庸,无法自拔,这种政治屈辱为孝宗提出“尊华攘夷”思想提供了深刻的背景。
在孝宗即位后的治国理念中,他坚信明朝才是中华正统。朝鲜自认为是“小中华”,其存在的合法性依赖于大中华的认可。因此,朝鲜自立国以来便始终将明朝视为中华的代表,借此寻求文化和政治上的认同。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满清取而代之,朝鲜不仅失去了曾经的“大国”支持,还面临着满清的侵压。在此背景下,朝鲜的义理学者们重新强调“春秋大义正统论”,认为只有通过坚守明朝正统,朝鲜王朝才能保持自己的政治正当性。
“正统思想”最早由朱熹提出,强调华夷有别,只有汉族建立的政权才有资格被视为正统。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朝鲜的士人,尤其是自宋代以来,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朝鲜深入人心,成为朝鲜学者的重要理论依据。宋时烈是朝鲜推广“春秋大义正统论”的领军人物,他认为明朝才是中华正统,清朝则是夷狄之族,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在清朝的不断侵压下,朝鲜始终坚持“慕华鄙夷”的思想,但清朝对此深知其根本。为了彻底收服朝鲜,清朝要求朝鲜将世子送往沈阳做人质,并以此来左右朝鲜王位继承人的选择,这一举措激发了孝宗心中的反清情感。孝宗曾在年轻时被迫随昭显世子赴沈阳做人质,饱受清朝的监视与羞辱,这段经历无疑加深了他对清朝的仇恨与反感。
在沈阳的八年生活里,孝宗等人受尽困苦,生活条件极为艰难。尽管清朝曾一度表示会为他们提供物资,但很快就停止了供应,要求他们自给自足。朝鲜王公贵族竟然在清朝的压迫下过着如此贫困的日子,这使得孝宗的“攘夷”思想愈发坚定。八年质子生涯,让孝宗深刻体会到清朝的专制与压迫,他早已在内心埋下了反清复明的信念。
孝宗的一生充满了屈辱与颠沛,他目睹了明朝的灭亡,并亲身经历了清朝的压制。经过长期的痛苦与屈辱,他的心中积压了对满清的深仇,并以“尊华攘夷”作为他治国理政的最终理念。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朝鲜内部对满清侵略的回应,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正统理念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