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知道刘备打算投靠苍梧太守吴巨呢?
在《三国志·士燮传》里有记载,鲁肃曾向刘备询问未来的打算:
“鲁肃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回答:“与苍梧太守有旧,欲往投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打算投靠苍梧太守吴巨。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时期的苍梧郡究竟在哪里?
苍梧郡包括了今天的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一带,这些地区在当时并不算经济繁荣的地区,甚至放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更是岭南尚未大规模开发的贫困区域。因此,我们不得不疑惑,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去经济实力明显更强的四川,投靠同是汉室宗亲的益州刘璋呢?
特别是,刘备早就知道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中提到的战略——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的方案。既然荆州失守,为什么不直接奔向益州?
战败后,刘备为何不选择投奔益州?
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刘备在战败后,选择沿江而上,投靠刘璋。假设刘璋愿意接纳他,刘备可以在蜀中收买人心,逐步积累势力。待时而动,借助一场权谋之计,派遣死士暗杀刘璋,然后迅速扑灭一切证据,再为刘璋举办一个风光的葬礼,做做样子,营造出忠诚的形象。最后,刘备出来哭祭一番,制造一个悲剧的氛围,可能就在不知不觉间,益州就落入了他的手中。
这一切,听上去似乎完全符合刘备的行事风格——做戏做全套,痛哭流涕,感动得自己和别人都心服口服。然而,刘备为什么不选择这种方式呢?
刘备为何不直接投靠刘璋?
首先,刘备可以预见到,吴巨很可能会接纳他,而刘璋则不好说。毕竟,刘备如果去投靠刘璋,最坏的情况可能是被绑送到曹操那里,成为曹操的一颗棋子。这一考虑,让刘备的选择变得复杂而困难。
当时,刘备刚刚经历了“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的惨败,此时他准备赶往夏口,联手刘琦对抗曹操。然而,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劝刘备与荆州的将领联合起来,抗击曹操。鲁肃所提出的“联刘抗曹”策略,比刘备最初提出的“联吴抗曹”要早得多,实际上,这时刘备并未完全明白鲁肃的意图。刘备或许以为鲁肃是来劝说他投靠东吴,共同谋划未来的大战局。
荆州失陷,刘备为何不去益州?
事实上,历史上荆州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的“九郡”,而是在汉朝时期仅有八郡。而从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占领了四郡。这意味着,长江以南的地区,至少有四个郡没有被曹操占领。此外,南郡、江夏郡这两个横跨长江的重要地区,大部分也在“孙刘联盟”的掌控之下。曹操所占的只有两个郡,因此此时刘备若选择前往四川,等于放弃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让曹操轻松获得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刘璋和刘焉都是益州的外来人口,尽管刘璋在益州拥有一些势力,但在刘备看来,刘璋的权力并不稳固。刘璋的“东州兵”主要由湖北人组成,这些外乡人虽然精锐,但也缺乏本地的根基,而益州本土派系与外来派系的争斗从未停止。而南蛮的治理则一直松散,刘备若是带领自己的河北派(如关羽、张飞、赵云)和徐州派(如糜竺、糜芳、孙乾)以及新投靠的将领,混合进入益州,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内乱。
诸葛亮的治蜀之道
实际上,刘备不选择直接投靠益州,还在于他对益州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的深刻认识。后来诸葛亮治蜀时,为了整合蜀汉内部的派系,采用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实施严刑峻法来维护统一,尤其是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严厉手段是必要的。诸葛亮的用心,不仅是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大志,更是为了平息内部分裂,维护政权稳定。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并非没有能力谋划这种“智勇双全”的策略,但他必须考虑到整个局势和派系斗争的复杂性。
结语
今天的讨论,依然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足为训。如果各位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