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03年的某个深夜,驸马梅殷正准备与夫人宁国公主共度良宵,忽然在窗外看见几道黑影迅速闪过。梅殷心中一动,假装熄灯入睡。当那几位黑衣大汉悄悄潜入室内时,梅殷猛然从床上跃起,迅速抽出床旁的佩剑,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房间内随即响起激烈的刀光剑影,打斗的声音引来了府中守卫的急速赶到。由于敌人势单力薄,几个黑衣大汉很快被捕获。
梅殷气愤不已,指示将他们五花大绑带走,并亲自审问。宁国公主见状,心中震撼,一夜未曾合眼。次日清晨,她迫不及待地向梅殷询问,这些黑衣人究竟是谁,谁竟敢胆大包天闯入公主府?
梅殷的回答如同晴天霹雳,让宁国公主彻底震惊:“你还不知道吗?那些人是你哥哥朱棣派来监视我的!” 朱棣,自己的亲哥哥,竟敢派人如此监视自己和梅殷,这让宁国公主感到极大的羞辱。她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朱棣会这么做?他与梅殷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梅殷并非普通人,他是开国功臣梅思祖的侄子,性格恭谨而机智勇敢,骑射尤为出色。即使是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也曾大加赞赏,称他:“精通经史,堪为儒宗。”朱元璋对梅殷的欣赏有加,并将自己的掌中宝——嫡长女宁国公主嫁给他。婚后的梅殷与公主感情深厚,共育三子。
然而,随着朱元璋的晚年到来,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帝心如刀割。为了维护祖制,朱元璋将藩王们排除在外,选择了年轻的朱标之子、年仅15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虽然资质聪慧,但缺乏足够的手段来镇压朝中的强大武将,这让朱元璋忧心忡忡。为确保孙子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斩尽了许多骄兵悍将,甚至不少功臣也遭到了猜忌,最后能善终的几乎寥寥无几。然而,梅殷却成了其中唯一的例外。
1398年,朱元璋病重,秘密召见梅殷进宫,紧握梅殷的双手,眼中含泪,哽咽道:“朱允炆,托付给你了。”梅殷郑重点头,承诺必定辅佐太孙。继位后的朱允炆即为建文帝,他秉承朱元璋的遗愿,继续重用梅殷。
梅殷辅佐建文帝,勤恳尽职,直至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发动起义时,梅殷始终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边,力图捍卫朝廷的尊严。梅殷相信,凭借朝廷的强大力量,朱棣不可能战胜。
然而,局势突变,燕军迅速南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渡过了长江。建文帝惊慌失措,命梅殷驻守淮安,调集40万重兵。然而,当南京城最终破败时,建文帝却选择用火海焚烧了皇宫,自己在火海中也消失无踪……
此时,梅殷手握重兵,却没有去救援建文帝,眼睁睁看着江山易主。实际上,建文帝之所以将梅殷派往淮安,是为了让他掌控进京的门户,因为淮安是通往南京的必经之路,梅殷驻守此地,意味着他掌握了都城的防线,燕军很难攻破。然而,朱棣的策略却成功突破了这一防线。
1402年,朱棣以祭祀为名,向梅殷提出通过淮安前往南京。梅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先帝有遗诏,藩王不得进入京城!”朱棣怒不可遏,直言:“如今我起兵清君侧,天命已定,你阻止不了我!”梅殷愤怒之下,命令割下使者的耳鼻,将其放回,斥责道:“带着你的嘴巴,回去告诉朱棣,什么才是真正的君臣大义!”
朱棣暴怒,但此时距离胜利已近,他决定放弃与梅殷的争执,转而采取别的策略。最终,他命令改道扬州。
扬州的守将本想坚持抵抗,却因城内叛徒的出现,城池不战而降。朱棣顺利占领京城,成功登基。梅殷却始终没有前来朝见新帝,这一拒绝令朱棣愈加愤怒。为了迫使梅殷屈服,他通过宁国公主写血书威胁梅殷。
梅殷看到血书后,怒火中烧。他质问使者:“皇上在哪?”使者冷漠回应:“死了!”梅殷沉默片刻,冷静地说:“君亡与亡,君存与存,吾姑忍俟之。”意思是,他本应随建文帝死去,但为了大义,他选择暂时忍耐。
梅殷最终到达南京,朱棣笑容可掬地迎接他。然而,梅殷依旧傲慢无比:“我没什么功劳,不必如此。”朱棣压抑怒气,笑着接受了这一挑衅。
随着梅殷臣服,朱棣仍然忍辱负重,暗中派人监视他和宁国公主。梅殷终于察觉了这一阴谋,他愤怒至极,与朱棣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1404年,都御史陈瑛弹劾梅殷结党营私,而朱棣却只是冷淡回应:“我自会处理。”接着,他将梅殷的家族流放至辽东,彻底削弱了梅殷的势力。
而这一切的结局发生在1405年,梅殷在上朝途中遭到暗杀,被强行拖入水中溺死。宁国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欲绝,冲进皇宫质问朱棣,梅殷究竟死于何因。朱棣表面安慰,内心却是冷漠,“凶手已经找到,且将被斩首。”他命令厚葬梅殷,并赐予他两个儿子官职,同时暗示公主将来不再追究此事。
梅殷的死到底是偶然还是阴谋,仍然是历史的谜团。尽管他曾坚定不移地忠诚于建文帝,却未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最终死于非命。作为一位曾经的名将,梅殷的结局令人惋惜和遗憾。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