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东汉末年,皇位频繁更替,朝廷动荡不安。随着中央政权的昏庸,地方频繁遭遇天灾,民生困苦,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由于朝廷无力出兵镇压,各地州郡被迫自行募兵自卫,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战乱四起,天下大乱。
随着战争的持续,吕布、刘表以及二袁等一批诸侯先后灭亡,最终只有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站稳脚跟,形成鼎足之势。刘备在这其中,始终是最弱的一方。他虽有着帝室血统,却身无分文,且一直陷入困境。本希望与关羽、张飞一同创造一番事业,但由于缺乏谋士,屡屡处于依附他人的境地。直到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终于出山辅佐,帮助刘备建立了基础。然而,刘备在征伐东吴的途中,遭遇夷陵之战的惨败,汉室复兴的重担便落到了丞相诸葛亮的肩上。
诸葛亮继承了先帝刘备的遗愿,决定发起北伐,攻打曹魏。然而,第一次北伐便遭遇了巨大的失败,失去了十一位重要将领,这一损失使得蜀汉的军事力量大打折扣。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蜀汉应当稳固荆州与益州,结好东吴再图中原。但由于与孙权的关系未能稳定,荆州丢失,与东吴的关系逐渐恶化,致使这一战略计划难以顺利实施。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放下前嫌,与东吴重新建立了同盟。虽然原本计划北伐,但南方的蛮族叛乱使得他不得不亲自出征。诸葛亮带兵深入永昌郡,历经艰难,七擒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诸葛亮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增强北伐的胜算,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派遣间谍前往魏军大营,散布司马懿有谋反之意。曹睿听信了这些流言,虽然未立即下手,但却将司马懿父子贬职,削去了他们的兵权。借着这种机会,诸葛亮上表给刘禅,正式发起了北伐。
没有了司马懿这一心腹大患,诸葛亮开始不再担忧。虽然五虎大将中的四位已经先后去世,但仍有赵云这一位英雄在世。赵云尽管年近七十,却依然身手不凡,成为蜀汉的虎将之一,并在此次北伐中担任先锋,邓芝为副将,协同诸葛亮作战。蜀军前期取得了一些胜利,诸葛亮派赵云与邓芝兵出斜谷,做了一个佯攻,魏军果然上当,派遣主力进攻赵云。
当魏军大举进攻时,诸葛亮亲率大军从祁山出发,魏军因兵力分散而陷入了败局。蜀军趁机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占领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并收编了姜维等人才。正当诸葛亮信心满满时,又传来了孟达投降的消息。孟达作为魏国的一员将领,决定与诸葛亮联合行动,这一举动若成功,便可直接攻占长安。
诸葛亮大喜,认为这次机会难得,然而,不久后,司马懿复职的消息传来。诸葛亮意识到,一旦司马懿重新掌权,孟达的计划注定会失败。孟达最终被魏军杀害,而诸葛亮与司马懿展开了漫长的对峙。正是这一段持久的对抗,导致蜀汉第一次北伐的惨败,并失去了十一位大将。
在孟达的举事失败后,诸葛亮意识到与魏军的战争将是一场长期战斗,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对于蜀汉而言,粮草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为了确保北伐的后勤供应,街亭作为蜀军的粮草补给地,必须严加防守,绝不能有失。
当得知司马懿派兵来攻街亭时,诸葛亮十分谨慎,将所有将领召集在帐中商议。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决定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驻守街亭。马谡此前曾辅佐诸葛亮平定南方,策马称兵时,他提出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因此诸葛亮对他十分信任,忽略了刘备临终时的忠告:“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临行前,诸葛亮再次叮嘱马谡,街亭关乎蜀汉的生死存亡,“届时当道扎寨,魏军纵有万人尚不能通过”。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认为地势较为优越,便将军队安置在孤山之上,完全忽视了诸葛亮的指示。王平曾多次提醒马谡,但他不以为意,坚信在绝境中,士兵会激发出非凡的战斗力,能够一当百。
然而,司马懿带领魏军迅速逼近,马谡的部署显然有问题,魏军围困了孤山,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几天后,蜀军虽试图突围,但依旧惨败,街亭失守,蜀汉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尽管诸葛亮最终处决了马谡,但损失无法弥补。马谡被军法处斩,李盛、张休等负责次要责任的将领也被斩首。
此次惨败使得蜀军不得不撤回成都,寻找新的战略。撤退途中,魏军紧追不舍,同时,蜀汉还损失了不少将领。虽然这些人可能并不起眼,但对蜀汉来说,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与此同时,刘禅继位后的蜀汉,虽然有多位文官,能够谋略却难以指挥作战,武将的缺乏使得北伐的前景更加渺茫。
在第二次北伐之前,赵云的死讯更是让蜀汉的军事力量雪上加霜。诸葛亮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不仅为失去一位英雄感到心碎,更为蜀汉后继无人而深感忧虑。仅仅一次北伐,就损失了十一位大将,局面已十分严峻。
这便是蜀汉的命运,不是诸葛亮不够努力,而是缺乏足够的能人。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不甘,在第六次北伐途中因劳累过度去世,结束了他为蜀汉奋斗一生的伟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