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一定要救出来!哪怕救不回活的,死的也必须带回来!”
这是1942年的某一天,刘伯承罕见地大发脾气,语气坚定果断地下达了这道命令。
刘伯承口中的刘志坚,是八路军暨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刚刚结束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刘志坚受伤后不幸被日军俘虏。
他是抗日战争期间被俘的八路军中最高级别的将领。
接到刘伯承命令后,八路军战士们立即投入紧张的作战准备,誓死完成营救任务,要把刘主任救回安全地带。
抗战时期,八路军所处的环境极其艰难,面对的不仅是装备精良、兵力强大的敌人,更有自身弹药物资极度匮乏的窘境。
当时,八路军弹药短缺到令人震惊的程度,甚至被敌军讥讽为“三枪八路”——意思是每个战士平均只有三颗子弹,最多打三枪就得徒手拼杀了。
八路军的主要武器并非步枪,而是各类土制手榴弹和自制炸药包。正是靠着这些简陋却有效的武器,他们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八路军战士们始终秉持一个原则:用手头所有的武器打仗,用面对的敌人打仗。
除了百团大战这类大规模战役,八路军的主要战术是游击战。在游击战中,他们尤为擅长伏击战术。
伏击战术极具杀伤力,常常令日军陷入混乱,丢盔弃甲。
每次伏击虽然敌人伤亡可能不大,但八路军都能缴获不少补给,且让敌军心惊胆战,生怕随时遭遇再次伏击。
八路军发动过无数次伏击战,最著名的当属神头岭伏击战和响堂铺伏击战等经典战役。
神头岭伏击战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当时,日军正准备进攻我军重要据点,刘伯承等指挥官决定抢先出击,摧毁敌人的交通运输线。
这条交通线路途经名为神头岭的地方。虽然称之为“岭”,其实是由一座座不算高的丘陵组成,地形非常适合伏击。
我军选择这里作为伏击阵地,并将最重要的任务交给385旅的769团和386旅。
769团负责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386旅则埋伏在神头岭的必经之路上,等待时机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当日上午8点左右,一支日军车队和20余名骑兵护卫经过神头岭。这支车队并非我军预定打击的主要目标,386旅的战士们看到车队缓缓驶过,心中不禁蠢蠢欲动,但旅长陈赓及时制止了他们。
大约一个小时后,769团成功将敌军诱至神头岭,一支约1500人的日军部队涌入伏击圈。
陈赓冷静按兵不动,等待所有敌军进入包围圈后才一声令下:“打!”
枪声顿时响彻丘陵间,机枪声连续不断,战士们纷纷掷出手榴弹,爆炸声与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战场激烈异常。
一些日军见战友倒下,猛然惊醒,寻找掩体进行反击,但已难改变败局。
经过数小时激战,八路军付出240余人的伤亡代价,击毙1500余名日军,俘虏8人,缴获枪支500余支、骡马600匹。
这场战役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让大家坚信日军绝非不可战胜的铁军。
八路军在战场上即便身处绝境,也始终保持冷静,这正是他们屡次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到开篇提及的事件。1942年10月,八路军暨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被日军俘虏,刘伯承立即下令营救。
刘志坚当时带领一支小分队执行任务,途径杨兴村这个偏僻小村落,计划在此休息一夜。
但次日凌晨,不知是否行动暴露,附近两处日伪军据点的部队突然全员出动,将杨兴村团团围住。
激烈交火中,刘志坚不幸被流弹击中,随即被敌军押上卡车,准备送往敌军重地。
接到紧急命令后,八路军20团副团长楚大明立即带领两个连的战士沿公路追击敌车队。
可凭双腿追赶车辆终究困难重重,眼睁睁看着敌车驶入戒备森严的据点。
敌军据点守卫严密,哨兵全副武装,四处布满炮楼和碉堡。
虽然众人心急如焚,但楚大明经过谨慎评估,决定暂时按兵不动,避免无谓牺牲。
经过指挥员商议,决定收买城内部分伪军,以获得刘志坚在城内的具体下落和押送路线情报,准备趁其转移途中发起突袭。
情报工作迅速完成,得知刘志坚押送路线后,部队立即在必经公路两侧设伏,准备再打一场熟悉的伏击战。
10月19日凌晨,天色尚暗,楚大明率领战士们潜伏两侧,只见一队敌军护送一辆载有刘志坚的车缓缓驶来。
楚大明一声令下,八路军如离弦之箭冲出。为了避免误伤刘志坚,战士们迅速转为白刃肉搏。
日军尚未反应过来,便有多人被刺杀倒地。
尽管日军体能和刺杀训练优于八路军,但八路军战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勇气,绝不向敌人退缩。
不到半小时,敌军大乱,损失惨重,我军趁乱背出刘志坚,安全撤离。
此次行动不仅成功救回刘志坚,还歼灭日伪军40余人,缴获两挺机枪、70多支步枪和两千多发子弹,收获颇丰。
刘志坚获救的消息迅速传遍八路军,刘伯承等首长总算放下心来。参与救援的楚大明等将士也都受到了通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