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因,究竟是怎样的?《说岳全传》中的描述指出,岳飞是在临安大理寺的监禁中死于狱卒的暴力虐待,狱卒用力击打他的胸肋,将他活活打死。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说岳全传》属于小说演义作品,其中很多内容都经过了虚构加工,不能与史实混淆。
根据历史记载,岳飞的死并不是一个秘密处决,而是一个公开的处刑。这是因为,作为南宋的名将,岳飞的民众影响力极大,而且他死得非常冤枉。如果秘密处死,可能引发民众的抗议或法场骚乱,甚至可能会出现有人抢救他的局面。而且,岳飞被定罪的“谋反”罪名属于大罪,若采用暗中处决的方法,会引起更多的猜疑和质疑,反而不利于维护当时政府的权威。
宋高宗最终决定公开处决岳飞,这无疑需要精密的安保措施,确保一切有序进行,不容有任何差池。监斩官的选定也显得尤为重要。监斩官不仅要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且必须忠诚于高宗,完全支持将岳飞定罪的判决。
在当时,最具威望的将领除了岳飞,还包括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等人。然而,张俊参与了岳飞的陷害,作为监斩官显然不合适;韩世忠对于秦桧凭“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感到愤怒,因此不会参与此事;刘光世则因为在军事上屡有失误而被高宗剥夺了兵权,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
最终,秦桧向宋高宗推荐了杨家将的后代、百战名将杨存中(后改名杨沂中),并且高宗果断拍案决定:“此人是最佳的监斩人选。”
杨存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他是杨家将的后代,家族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军功和忠诚的名声。杨家将几乎可以说是忠烈的代名词,而杨存中继承了这个家族的勇武和忠诚。尽管杨家将的后人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继承祖辈的光荣,但杨存中却完全符合忠诚勇猛的传统。他的祖父杨宗闵曾为守卫永兴作出了巨大牺牲,父亲杨震也在与金军的激烈战斗中殉国。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杨存中从小便受到了忠诚与勇敢的熏陶。
从年轻时起,杨存中便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他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力大无穷,性格沉稳而果敢,颇具英雄气质。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岂有种乎?”以及太史慈的座右铭“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似乎正是杨存中所追求的目标。因为他坚信,真正的荣光应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获得,而不是依赖于书生气的软弱无为。
杨存中的勇猛不止于外表,他天资聪慧,且不懈努力,尤其对兵法十分精通。通过夜以继日的学习,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指挥水平,在战场上屡屡大获全胜。多次征战中,他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尽管杨存中勇猛善战,却与岳飞有很大的不同。岳飞虽也是一位忠诚于国家的英雄,然而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为百姓与国家的利益而战,而杨存中则更多地体现了对高宗个人的忠诚。忠君与忠国,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杨存中的一生,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光辉业绩,也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与仁爱。他的父母在战争中死于非命,祖母也因战乱与他失散,直到功成名就后,他才四处寻找,最终将祖母找回并一直守护在身边。与那些冷酷无情的将领不同,杨存中不仅是一个铁血将军,还是一位充满慈悲心肠的人。
在宋高宗的心中,杨存中是忠诚的象征。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监斩岳飞的任务。由于杨存中被视为忠君的代表,他的忠诚与勇敢也在很多人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历史的评价却很少提及杨存中的名字,虽然他因忠心获得了很高的职位,但最终他并未留下如岳飞那般的千古声誉。
总结来看,岳飞和杨存中两位英雄,虽然都有显赫的军事成就,但二者的忠诚与信仰道路却截然不同。岳飞的忠诚是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杨存中的忠诚则更多的是对皇帝的个人效忠。两人各自走到了不同的结局,历史最终选择了以岳飞为代表的忠诚与勇气,留下了千古传世之名,而杨存中虽一生得宠,终究未能获得如岳飞般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