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指出:“总理识人之准,实在令人钦佩。”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周恩来在识人方面的卓越能力,确实如此。
周恩来识人的准确性,体现在许多历史事件中。让我分享一个令人记忆犹新的故事。回溯至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革命者在南昌发出响亮的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一场武装斗争的正式开始。在经过了整整一夜的激烈战斗后,清晨六点,革命军成功地占领了南昌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早上9点,周恩来与其他领导者在江西省政府的会议室内召开了一场重要的联席会议,会议上聚集了众多左派人士。在会议的进程中,叶挺详细报告了起义的经过,并与大家共同选举产生了革命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25位成员组成,涵盖了中共及多位左派的代表,包括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等知名人物,其中张发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一纵队的司令官,也赫然在列。
这一幕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争论。在审议委员名单时,周恩来与李立三都坚决认为张发奎不应入选,他们认为他虽名为左派,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反共分子。然而,张国焘与谭平山却持不同意见,深信张发奎的支持对革命至关重要。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张发奎被不情愿地纳入了革命委员会的名单中。
不久之后,南昌起义军开始南下,意外地遭遇了由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的猛烈追击。所幸,在关键时刻,叶剑英向张发奎提出劝阻,使得局势得以缓和,避免了更大的冲突。
毛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对周总理识人之明达表示赞赏,而周总理则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这对革命与建设的搭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英雄团队。陈冠任在其作品《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中,深入探讨了周总理与毛主席之间鲜为人知的个人关系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转变。这一套书籍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已然成为读者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销量已突破百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