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日军在华东江苏一带集结了超过一万名兵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行动。其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新四军所驻的盐阜抗日根据地,二是国民党领导人韩德勤所控制的淮安地区。面对日军的进攻,韩德勤深感压力,尽管他是江苏省的国民党主席,但他清楚自己无法单独抗衡强大的敌军。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采取行动,于是派人前往新四军黄克诚指挥的第三师,提出寻求合作的请求。
具体来说,韩德勤希望能在阜宁益林镇设立商业机构,以消除与大后方之间的交通瓶颈。同时,他还希望国共两军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日伪“扫荡”。黄克诚师长对韩方的来使表示了热情的接待,并写信给韩德勤,明确表示新四军愿意与韩德勤方面保持团结,共同抗日。而对于两军如何配合应对“扫荡”,黄克诚也表示可以进一步商讨。随后,他将这一情况电告军部,报告了双方的初步接触。
陈毅接到报告后认为,虽然韩德勤此次派人来是为了试探,但仍应展现出合作的积极态度。他指示军部回复黄克诚,明确表示可以与韩德勤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韩方不能进行任何破坏行为,相关事项应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
2月8日,韩德勤再次派出了三名代表,并携带他的亲笔信亲自来到新四军第3师。信中虽然充满了客套,但内容并不具体。黄克诚阅读完信后,代表们表明了韩德勤的主要意图:“日伪即将对曹甸和车桥进行扫荡,我们希望得到新四军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在敌人扫荡时,韩总部及省府机关能安全转移到新四军防区。”面对这一请求,黄克诚未敢擅自做决定,急忙电告军部,请示。
2月10日,陈毅回电指出,如果日伪的“扫荡”确实威胁到韩德勤的部队,我们应当积极提供援助,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应对敌人。然而,韩方提出的要求是,在敌人“扫荡”时进入我防区,我们则应提出对等条件,确保不发生破坏,并且不得占领我方的根据地。因此,黄克诚与韩德勤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反“扫荡”和相互支援的协议,并在协议上签字。
黄克诚随即通过电报向韩德勤回信,承诺在敌人对韩部地区发动“扫荡”时,新四军将积极配合作战,牵制敌军。同时,韩副总部与省府机关在必要时可以转移到新四军控制的阜宁地区。韩德勤的代表也在信中承诺,不论“扫荡”的程度如何,韩方将遵守以下几点:第一,若敌人对新四军地区发动“扫荡”,韩部将坚守原防线;第二,若敌人向韩部地区发动“扫荡”,韩部将按照约定转移,且不会侵犯地方政府机关与民众团体,并会提供保护;第三,若敌人“扫荡”停止,韩部将立即返回原防地。
2月15日,黄克诚将谈判结果和回信电报发送给陈毅和延安,得到了军部和党中央的高度肯定。韩方代表返回后,日军迅速对韩德勤的驻地展开了“扫荡”进攻,结果韩德勤部队一触即溃,迅速败退。
根据协议,新四军第3师履行了支援承诺,多次出击,频繁打击敌军,为韩德勤部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在韩部败退后,他们进入了新四军控制的区域,新四军对他们礼遇有加,帮助他们进行整顿,并为其提供了粮草和经费支持。新四军的举动感动了韩德勤部的下层官兵,韩德勤本人也亲自给陈毅写信表示感谢,称:“千恩万谢,永世不忘恩德。”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韩德勤背信弃义,从3月1日起,开始利用“扫荡”之机,向新四军控制的淮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此举激怒了陈毅,他立即下令:“以武力反击,驱逐韩德勤。”
3月17日,新四军第2、第3、第4师联手发起了山子头战役,经过长达15小时的激烈战斗,成功全歼韩德勤总部及其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俘获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并击毙了韩德勤的纵队司令王光夏和独立旅旅长李仲实。韩德勤被俘后,不得不签下书面保证,承诺不再反共,方才被新四军有礼送出境。
陈冠任所著的《\u003c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该书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畅销书之一,曾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