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聊聊南宋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 谢枋得。这人啊,骨头比钢铁还硬,在南宋末年那风雨飘摇的局势里,硬是挺直了脊梁,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忠义篇章。
谢枋得,字君直,江西信州人士。打小就聪明得不像话,读书的时候,眼睛一扫就是十行字,看过就不会忘,乡里乡亲都称他 “神童”。宋理宗宝祐四年,他和文天祥一同参加科举,嘿,双双进士及第,而且都名列前茅。可这谢枋得啊,性格太直了。在写策论的时候,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丞相董槐,一顿猛批时弊。这一下可不得了,朝廷哪能容他这么 “放肆”,直接把他从一甲头名贬到了二甲进士,还给了个抚州司户参军的小官。谢枋得那叫一个气啊,一甩手,愤然弃官回家了。
第二年,他又去参加教官考试,嘿,又考了个兼经科头名。可朝廷给的官职还是不入他的眼,只给了个建宁府教授,他又不干,再次回乡。你说这人轴不轴?可在我看来,这是他有骨气,不愿意将就,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那是相当执着。
宝祐六年,蒙古大军气势汹汹地攻宋。国家有难,谢枋得可不含糊,朝廷征召他为礼兵部架阁,让他在民间招募义军、筹集军饷、训练士兵,防卫抚州、信州、饶州三地。他二话不说,变卖家产,东奔西走,四处筹措。还真让他招募到一万多义军,给这三地的防务添了不少力。
可谁能想到,宋理宗景定五年,奸相贾似道干出了一件让人不齿的事。他瞒着朝廷,私自向蒙古军求和。巧了,当时蒙古大汗蒙哥战死,蒙军内部大乱,统帅忽必烈就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撤军回去争汗位。蒙军前脚刚走,贾似道后脚就开始敛财,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得人家倾家荡产来赔偿。将领们那叫一个气啊,可又没处说理,只能纷纷解散义军,辞官走人。谢枋得看到这局面,肺都要气炸了,怒斥贾似道 “窃政柄,害忠良,误国误民”。贾似道恼羞成怒,指使手下陆景思诬告谢枋得 “不守法纪,私募义军”。就这么着,谢枋得被夺去所有官职,贬到湖北兴国。一直到宋度宗咸淳三年,才被放回家乡。
经历了这些糟心事,谢枋得对朝廷失望透顶,回家后就闭门讲学,传播爱国思想。那些朝廷权贵,他压根儿就不屑于来往,因为他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丑恶嘴脸,腐败无能,还欺压百姓。
宋恭宗德佑元年,元军统帅伯颜又率大军进攻南宋。国家存亡之际,谢枋得再次挺身而出,招募义军抗击元军。朝廷任命他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让他防守信州。德佑二年正月,元军进攻江东,谢枋得亲自率领宋军和元军血战。可这仗打得太艰难了,前线战事正胶着的时候,南宋左丞相留梦炎竟然畏战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也投降了元军。这下可好,各地将领纷纷效仿,谢枋得成了孤军奋战,最终战败。
三月,元军占领临安,把宋恭宗、全太后、谢太皇太后都俘虏了,押往元大都。这场战争,让谢枋得家破人亡。他的妻子李氏,宁死不屈,带着次女和两个婢女自尽了。他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就这么彻底灭亡了。
可谢枋得就是不肯投降。他一路逃到福建,在建阳一带的荒山野岭里躲避元军追捕。那日子过得,要多艰苦有多艰苦,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朝东方痛哭,悼念已经灭亡的故国。在流亡期间,他写了好多诗文,诉说人民的疾苦,痛骂南宋朝廷的昏暗,还有那些卖国求荣的大臣。他满心盼着能复国还乡,这些诗文艺术成就也相当高。
元朝统一中国后,想拉拢汉族士大夫。谢枋得名气大、威望高,元朝先后五次派人来劝他投降。可他每次都严词拒绝,还写了《却聘书》,里面有句话特别硬气:“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后来,他还是被强制送往大都。在去的路上,朔风呼呼地刮,万物都没了生气。他衣衫褴褛,鞋子也破了,艰难地走在雪野冻土之中。他坚决不吃 “元粟”,只吃点水果勉强维持。路过文天祥当年南向而拜的地方时,他的心里肯定是百感交集。元朝廷想用文天祥的死吓唬他,他却厉声正色道:“当年能和文丞相在集英殿同榜进士,今日又能和他一样视死如归,这是我的幸运!”
到了大都后,他更是铁了心。大汉奸留梦炎带着医生来看他,让医生把掺了药的米饭给他吃。他一看,那叫一个怒啊,一边怒骂,一边把饭食狠狠摔在地上,说:“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留梦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就这样,谢枋得绝食五天后,与世长辞,时年六十四岁。
谢枋得这一生,起起落落,满是坎坷。可他对国家的忠诚,对气节的坚守,从来没变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义,什么叫骨气。家人们,这样的人物故事,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如果觉得有收获,就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祝大家都能财源广进,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