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后,启用蕃将成为了一种常态。唐太宗李世民曾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他打破了过去皇帝对汉族的偏爱,转而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民族,包括那些被视为“夷狄”的少数民族。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蕃将在唐代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在唐朝中期,就出现了四位非汉人名将。
一、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7日/1月24日),高句丽贵族,唐玄宗时期将领。虽然高仙芝的名字像是一位汉人,但是,他实际上来自于高句丽,而是出自于武将世家,自幼习武,武艺高强。高仙芝早年随父在安西任职,但未受重用。后被夫蒙灵察提拔重用。公元741年,高仙芝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公元747年,唐朝和西南吐蕃等交恶,唐玄宗派高仙芝出征攻打小勃律。公元749年,因为多次立下战功,高仙芝入朝,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次年,击败竭师国军队,俘虏竭师王勃特没。不过,后来高仙芝又领导怛罗斯之战,惨败而归。
此前,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没有答应。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就奏报他不敢进兵损失物资的情况来激怒唐玄宗。最终,在小人的诬陷下,高仙芝在公元756年被冤杀。
二、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安西(今新疆南疆库车)人,突厥突骑施人。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哥舒翰勇而有谋,仗义疏财,人多归服。常年客居长安,初为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衙将,屡从征战,勇冠全军,累擢右武卫将军,副陇右节度、河源军使。对此,王维评价哥舒翰:“而上将有哥舒大夫者,名盖四方,身长八尺,眼如紫石稜,须如蝟毛磔。
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次年,于青海击败吐蕃,兼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为左仆射平章事,后因疾居长安家中。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李隆基想到了哥舒翰这位老将,将其任命为兵马副元帅,统军二十万,守潼关。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哥舒翰原本打算坚守,却因为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失利,被囚于洛阳。等到安庆绪兵败撤退时,哥舒翰这位名将惨遭杀害。
三、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仆固怀恩是唐朝中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歌滥拔延后代。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为人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册封丰国公。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是为唐朝立下大功的。而且,仆固怀恩为交好回纥,出嫁二女和亲回纥,推动回纥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平定叛乱之后,仆固怀恩驻守邠宁,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册封大宁郡王。
但是,到了唐代宗永泰元年,仆固怀恩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无奈之下,仆固怀恩举兵反抗,为太尉郭子仪所败,结果暴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军中。
四、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契丹族。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李光弼的结局也比较凄凉。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李光弼去世后,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