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古城位于今天山西省高平市的境内,这座古老的城邑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赵国的一部分。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此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双方动员了数百万兵力,最终,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俘虏了赵军超过40万人。这场战争,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壮烈且惨烈的一战。
秦军的统帅白起,在胜利后并未选择让这些俘虏成为战争的见证者,反而担心这些赵国的降兵会反叛。他做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决定:除了放走240名未满成人的赵军战士,其余俘虏都被残酷地杀害。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白起下令“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这一数字也反映出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这个残酷的数字,出自《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史书记载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不仅让赵国人民痛苦,也震撼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各国。
有时候,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字背后的分量,但通过一些现代历史的例子,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例如,我曾看过一部电影,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情节,其中我军在山东战场上,仅一天便俘虏了5万国民党军。这一巨大数字令当时的国民党司令王耀武愤怒至极,甚至大骂:“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啊!”如果将这比作长平之战,40万俘虏的规模,便显得极为庞大。即便这些俘虏已经放下了武器,想要将他们一一处决,也是一项极为艰难且复杂的任务。
长平之战发生时,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口远不如今天如此庞大。通过现代学者的考证,秦国和其他六国的总人口大约为4000万左右,其中秦国人口约500万,赵国则有400万左右。如此巨大的战损,让赵国的青壮年人口遭受了超过10%的毁灭。40多万赵军被俘,而其中的许多人显然没有选择反抗,那么他们为何会甘于如此命运?
长平战场位于今高平市城西北10公里的长平村,这里三面环山,丹水从北向南穿过,地形险峻,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经出土过大量战国时期的武器、货币等文物,证实了这片土地曾是两国对垒的关键区域。1995年5月12日,永录村的村民李珠孩和李有金父子在当地一处叫“将军岭”的地方挖掘果树,意外发现了大量人体骨骸。将军岭因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曾在此地观察敌情,后人将此地命名为“将军岭”。
他们最初发现时并未特别在意,只当是挖到了一座古墓。然而,随着他们不断深入挖掘,更多的尸骨陆续被挖出,且其中还夹杂着许多青铜箭头、矛头,甚至有些箭头深深嵌入了骨骼中。这些尸骨堆积得密不透风,有的尸骨是仰着,有的则是俯伏着,场面令人生畏。李家父子意识到自己挖到了一处非同寻常的遗址,连忙返回村里报告,随后将情况上报给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5年10月,考古学者开始了正式发掘,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白骨,专家们也不禁感到震惊和不寒而栗。经过现场勘探,专家们确定,这些尸骨被埋在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坑内。这个坑的尸骨层约为0.6米厚,长约20米,埋葬的数量极为庞大。不久后,考古人员又在这个坑的西侧发现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尸骨坑,坑长7米、宽2米、深2米,里面的骨头多到几乎需要小平车才能运走。
经进一步考证,专家们推测,这些尸骨很可能是长平之战后,秦军用坑杀的方式处决的赵军俘虏。专家们将这个坑命名为“永录尸骨坑”。在整理这些遗骸时,考古学者发现,这些尸骨中有许多是头部与躯体分离的,甚至有些骨骼上还有钝器、石块的伤痕。通过碳14分析,这些遗骸确实属于公元前26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极可能是长平之战后被秦军杀害的赵军士兵。
这些士兵并未被简单掩埋,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自然沉积形成了土层。考古专家们表示,这些尸骨原本应当被遗弃在一个天然的凹地中,经过两千年的自然沉积,才被无意中发掘出来。事实上,当时秦军并没有对这些尸骨进行细致掩埋,而是将尸体随意抛置,薄薄的一层土便成了掩埋层。
王小旦,一位当地农民也曾讲述过他在修房时挖出类似的尸骨坑,这再次印证了高平一带,确实是秦军当年坑杀赵军的地点。至于那些被坑杀的赵军尸骨,除了被发现后被安葬外,历史上还曾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暴露在外,甚至有传闻称高平曾一度是“鬼哭声不断”的地方,令当时的唐玄宗都派人来安葬这些冤魂。
现代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当年秦军如何依靠高效且残忍的手段来处理这些俘虏,而白起选择“坑杀”的策略,无疑是出于一种务实而冷酷的考虑。在巨大的俘虏面前,白起的选择,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为了确保秦国的利益,也为了避免这些俘虏反叛,白起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坑杀”则是最快速、最直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