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人说明朝充满昏君,清朝却有明君,为什么明朝能坚持270多年,而清朝却灭得较早?
仔细思考一下,似乎这个问题带有些许黑色幽默。确实,明朝维持了270多年,但难道清朝就没有持续过两百年吗?实际上,清朝也延续了267年,和明朝几乎持平。可是,为什么这个漫长的清朝国祚被描述成像“光速灭亡”一般,给人一种一触即溃的感觉?至于“为什么灭亡”的提问方式,不禁让人思考,是否任何朝代都有可能走向灭亡呢?再说,明朝虽活了那么久,但它也没活到千年啊,这种不对等的比较究竟为何出现呢?
当然,我这么说只是被这个提问方式影响了。实际上,提问者的本意应该是在问:“为什么有人说明朝全是昏君,而清朝全是明君,既然明朝能撑270多年,清朝为什么没有坚持比明朝更久?”
这种提法更为合理,而之前的表述实在太有槽点,看起来像是对历史的不严谨理解,给人一种想要嘲讽的冲动,容易让人忍不住笑话。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明朝是昏君,清朝是明君?明朝能撑那么久,清朝却没有超越呢?
首先,关于“明朝全是昏君”的说法,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以两个明朝皇帝为例,就能轻松反驳这个观点——洪武帝朱元璋和永乐帝朱棣。洪武帝的起步可以说是相当艰苦,凭借出众的能力,不仅成功击败了蒙古帝国的残余势力,还成功重建了华夏的秩序。他一登基,便亲力亲为,锐意改革,废除前朝的弊政,比如废除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总结来说,洪武帝在多个方面都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赞扬。与“昏君”的形象相去甚远,他更像是一个敢于挑战历史局限、建立新秩序的伟大帝王。即便从百姓的角度来看,他在治理上也展现了极大的努力。
再说说永乐帝朱棣,他是洪武帝的儿子,在靖难之役中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了皇位,堪称一位军事天才。在位期间,他不仅成功征伐安南,迁都北京,还亲征蒙古,七下西洋,主持了盛大的“永乐大典”,推动了文治和武功的平衡。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是无可争议的,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如果将他称作“昏君”,显然不太符合事实,朱棣的许多成就证明他是明君,绝非昏庸无能之辈。
接下来,谈谈关于“清朝全是明君”的说法。显然,这个观点也有很大争议,毕竟清朝的昏君并不在少数。比如,在《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签订时,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为国家争得多少利益。再看那个以吸食鸦片闻名的咸丰帝,以及喜欢沉迷京城花柳的同治帝,怎么看都不像什么“明君”,他们更像是典型的昏庸之君。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更符合昏君的标准。
那么,回到原题,为什么明朝能够撑270多年,而清朝却没有延续更久?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两个朝代都维持了超过两百年的统治,这一时长基本符合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普遍寿命。究其原因,依然是土地兼并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承载力逐渐达到了极限,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而清朝末年也面临着相似的局势。所有封建王朝都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循环。
此外,清朝还遭遇了近代史中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西方列强的崛起使得清朝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国家。外来的侵略严重削弱了清朝的内部统治结构,直接缩短了它的国祚。
总的来说,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90岁和92岁去世,都是因身体机能衰退导致的死亡。难道我们可以因此认为92岁的老人一定比90岁的更加健康、强壮吗?同样地,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进程也无法仅仅通过它们的寿命来做简单的优劣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