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时候,小霸王孙策遭遇了刺杀,受了重伤,面临生命的绝境。在他即将离世之际,做出了一个让重臣张昭、周瑜均感到意外的决定:将自己的权位传给了二弟孙权。虽然孙策早已育有一个儿子孙绍,但他为何选择将地位交给弟弟孙权而非自己的儿子呢?
首先,孙策所处的年代是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群雄逐鹿,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孙策的儿子孙绍年仅十岁,年幼的孩子对国家大事的把控显然不足。此外,孙策留给儿子的辅佐大臣实力微弱,根本无法让一位年纪尚轻的继承者稳坐江山。在如此复杂、危机四伏的局势下,孙策深知在江东还存在许多未被征服的地方势力,为了维护家族的基业不被动摇,孙策只能把权力托付给已经成年,并具有一定能力的孙权。
然而,孙策还有其他几位弟弟,为什么他不考虑他们呢?孙策一共有三个弟弟,其中四弟孙匡深受宠爱,宠爱程度堪称惊人,历史资料甚至记载他曾将父亲的爵位让予孙匡。而孙策的三弟孙翊更与他性格相似,志同道合。因此,让孙权继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不已,难道孙策的选择真的无可厚非?
我们来了解一下孙权这个人。孙权出生时有着“方颐大口,目光炯炯”的相貌,孙坚对此感到非常奇特,竟以为他有贵相。据相面师刘琬所言:“我观察孙氏兄弟各有所长,但都难以成大业。只是中间的弟弟贤良正直,形态非凡且身体素质好,有着贵族之相,年纪又是最长的,值得关注。”长大后的孙权更是独特,紫色的胡须,身材比例奇特,上半身长于下半身。
《三国志·孙权传》中记载,临终前,孙策对张昭他们说:“时局混乱,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地,能够看出成败。你们要好好观察我的弟弟!”这等于向手下的权臣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和忠告。由于孙权拥有独特的相貌,孙策的明确指示,使得孙权在权力的斗争中最终脱颖而出,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安定了将领后,孙策将十九岁的弟弟孙权召来,把会稽太守、讨逆将军的印绶交到了他的手中,并说道:“调动江东的兵众,在两方阵列之间决胜负,争夺天下,你不如我;而在推荐任用有才能的人,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保住江东,我并不如你。”他的意思是,如果涉及战争,孙权打不过他;但在用人方面,孙权的能力则超乎他之上。
孙策在面临大是大非时表现出了极其清醒的判断力,他看透了各个潜在继承者的优缺点,同时也意识到孙权确实具备了担当大任的条件,因此才能安心地将权位交给他。后来,孙权任用周瑜、鲁肃,提拔陆逊,也被视为他卓越眼光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