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晋的第一次北伐,很多人常常联想到英勇的祖逖,认为他北上的行动就是东晋的首次北伐。然而,这种理解其实存在误区。祖逖的北上发生在313年,而那时的东晋并未成立,司马睿也未称帝。因此,祖逖的行动并不能算作东晋的北伐。此外,祖逖被派往北方抗胡,既是为了安置北方流民,也是为了应付当时关中司马邺政府的命令,甚至可以说,这更多是一次临时的政治应急处理,而非有计划的北伐。祖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渐把最初的防守态势转变为主动进攻,但那时的东晋并未正式展开北伐。
东晋真正的第一次北伐,其实是在后赵的政局动荡期间。这次北伐的背景充满荒诞,而结果则令人十分失望。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许多人在阅读后赵的历史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后赵在石虎去世后,政权陷入内乱,石家兄弟之间纷争不断,东晋为何没有趁机发起北伐呢?其实,东晋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当时,确实有眼光独到的人意识到这次机会的重要性。
第一个觉察到机会的,是桓温。在石虎去世后,他迅速采取了军事行动,并驻扎在安陆。后赵的扬州刺史王浃投降东晋,桓温立刻派遣陈逵前往寿春,占领了该地,并多次上疏请求发起北伐。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东晋朝廷对此表示反对。原因在于桓温曾在两年前击败成汉,若这时他在北伐中获得更多功绩,他的声望和地位将变得无可匹敌,而这显然令朝廷中的一些人感到忌惮。看惯了司马家的种种心机,大家也并不感到惊讶。
桓温的性格决定了他并非一个会遵循程序、按部就班的人。如果他真心决定做一件事,他甚至不会通过朝廷的正式渠道申请批准,像两年前伐蜀时一样,他完全可以不顾朝廷的意见,自行其是。可这次他却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不断上疏请求批准,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政敌殷浩站出来,揭露他的虚伪与无能。
殷浩作为当时东晋的风云人物,口才出众,善于辩论,但在实际处理政务时却毫无建树。他与西晋的王衍有许多相似之处,擅长空谈,实际行动却令人失望。两年前,桓温灭蜀后,朝廷曾打算将豫章郡的统治权授予他,但尚书左丞荀蕤却表示,桓温已经掌握了八州的权力,不能再将豫章郡交给他。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东晋朝廷对桓温的戒备心理。
为了平衡桓温的权力,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最终决定将殷浩引入中央,担任重要职务,以此对抗桓温。殷浩当时已是东晋玄学圈的代表人物,他的口才与辩论技巧让他成为许多士人的偶像。然而,殷浩的实际能力却远不如他在清谈界的声名,他不仅在政治上毫无作为,甚至在家庭中也因父亲殷羡的贪污丑闻而被人诟病。
殷浩的父亲,殷羡,曾在东晋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帮助陶侃化解了苏峻之乱。殷羡因其聪明才智和果断行动,得到了陶侃的重用。然而,陶侃去世后,殷羡失去了约束,开始贪污腐败,最终在长沙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殷浩的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他从小便显露出不凡的智慧与辩论才华。尽管如此,殷浩并未展现出真正的治国才能,反而沉迷于清谈与哲学,长期隐居山林,甚至拒绝了多次出仕的邀请。
直到346年,殷浩终于接受了卫将军褚裒的邀请,出山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然而,他的出山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因为庾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他认为庾家无法为他提供更好的支持。他不仅仅是等待机会,更是在巧妙地操控舆论,力图以更高的身份出山。
殷浩的“高冷”形象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但这并未为他带来真正的实权。最终,他在347年参与了桓温灭蜀后的权力斗争。东晋朝廷决定通过殷浩的声望来制衡桓温,然而,这场权力争斗最终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殷浩的处事风格和桓温的成功履历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凭借实际行动与军事才能迅速崛起。
东晋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北伐的契机相当不错,许多北方的百姓对东晋抱有希望,但由于东晋的领导层内部矛盾重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北方的百姓因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最终悲惨地死于战争与饥荒。这次北伐不仅错失了重要的机会,更摧毁了北方百姓对东晋的最后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