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在选择继承人一事上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始终未能做出最终决定。扶苏作为长子,按照常规的继承顺序,本应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但由于扶苏劝谏父皇,最终被贬至边疆,担任监军一职。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扶苏曾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初定,远方百姓尚未安定,儒生们都在学习孔子的法则,而如今您以严苛的法律惩罚他们,我担心这会引起天下动荡。希望您能明察。” 秦始皇听后勃然大怒,决定将扶苏派往北方的上郡,监视蒙恬。
扶苏的劝谏,实际上直接导致了他被派往上郡,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如果扶苏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或许秦始皇就不会采取这一贬职的决定。可以说,扶苏与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而秦始皇对儒家学说持批判态度,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术士和儒生都在挑战和质疑他的政治理念。最终,秦始皇曾下令处决了四百六十多名术士和许多儒生,还将一大批人流放至边疆。
扶苏的劝谏促使秦始皇感到愤怒,才将其派往边疆监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远离政治中心的安排,意味着扶苏实际上已被降职,这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继承人出质情况有所不同。秦朝与当时的诸侯国不同,秦朝为统一大帝国,继承人并不可能离开宫廷,而去他国做质子。
秦始皇并未明确指定扶苏或其他儿子作为继承人。这一决定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秦始皇从未立皇后,这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中是非常不寻常的。没有皇后,便无法确定嫡长子,也就无法确认谁能继承皇位。或许,秦始皇不立皇后正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决定究竟该立谁为继承人,或是处于犹豫状态。
其次,秦始皇心心念念的是长生不老。为了追求永生,他投入了大量资源寻求仙丹和长生不老药。与他合作的术士们中,许多人未能成功炼制出药物,甚至逃走了,这也让秦始皇愈加不信任他们。在追求不死之身的过程中,秦始皇不断增加了对长生之术的依赖。
徐福曾带回消息,称可以从蓬莱岛获取神药,但由于海上有鲨鱼的袭击,他未能成功取药。为了能够获取长生药,徐福甚至建议秦始皇派人射杀鲨鱼,而秦始皇竟然同意了。这一行为表明,秦始皇依然深信自己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秘方,甚至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仍然如此执迷不悟。
如果秦始皇坚信自己能够获得长生不老,那么立继承人的问题显得极为尴尬。毕竟立继承人意味着他必须承认自己会死,而对于一个深信长生不老的帝王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即使在生病期间,也强烈排斥任何与死亡相关的话题。这显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和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
再来看胡亥的事情。根据《赵正书》的记载,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冯去疾曾上奏秦始皇,提出希望立胡亥为继承人。尽管路途遥远,秦始皇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然而,这一版本与《史记》中的记载有所不同。《史记》中并未提到秦始皇明确立了胡亥为继承人,直到秦始皇病重后,他才向扶苏下达了一道模糊不清的诏书,要求扶苏回到咸阳主持葬礼。然而,这封诏书并未送出,而是被赵高和胡亥篡改,最终导致了扶苏的死亡。
这一事件充满了谜团,不论是《赵正书》还是《史记》的记载都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从逻辑上来说,秦始皇若真要选继承人,不应该立一个年纪尚轻、缺乏能力的胡亥。尤其是胡亥在继位时,年仅二十岁,而秦始皇的其他儿子都已成年,这样的决策难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此外,李斯和冯去疾这两位大臣的行为也不合常理。一般来说,大臣是不敢主动提出继承人的选择的,除非是皇帝明确提出。就算有这样的提议,作为大臣也应当谨慎,避免得罪皇帝。而从历史记录来看,李斯和冯去疾的行为显得过于冒险。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并未明确立下继承人。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未曾得到正式指定为继承人。秦始皇没有立皇后,以及他对长生不老的迷信,注定了他不会做出这一决策。而正是因为秦始皇未能明确立下继承人,才导致了秦国的政变,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相比之下,《史记》的记载更具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