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的历史上,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即当关羽在襄樊战场深感压力时,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请求援助,但刘封却选择袖手旁观,未及时派兵援救关羽。这个事件引发了许多历史学者的思考。
01 刘封为何拒绝救援关羽?
从地理角度来看,刘封所占据的上庸三郡距离关羽所在的襄樊战场相当遥远,直线距离大约有500里。如此遥远的距离使得两地之间的军事支援充满了难度和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迅速派兵增援显得尤为困难。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刘封拒绝增援关羽似乎也可以理解。当时,刘封刚刚占据上庸不久,地方的局势还不稳定。当地的百姓心中充满不安,各方势力尚未完全整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派兵支援关羽,不仅无法保证援军的及时性,还可能遭到敌方的反击,导致上庸地区被曹魏占领。如果上庸失守,蜀汉的战略布局将受到严重破坏,之前的努力也将功亏一篑,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蜀汉整个局势的稳定。
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刘封拒绝出兵似乎也有其内情。根据历史记载,刘备之所以未曾立刘封为继承人,部分原因在于关羽曾明确表示不支持刘封继位。这种态度显然让刘封心生不满。关羽面临困境时,刘封选择袖手旁观,也许正是源自内心的怨愤。
然而,是否出兵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就是说是否具备派兵的条件。而刘封是否决定出兵,则反映了他对蜀汉的忠诚与对关羽的态度。如果关羽没有败走麦城,刘备或许也不会过于追究刘封的责任,最多是在事后轻微惩罚。但关羽最终战死,荆州也几乎丧失,这对蜀汉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急需找一个替罪羊来为这一损失负责,而拒绝出兵的刘封恰好成为了这一角色。
更糟糕的是,刘封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相反,他觉得自己刚刚拿下上庸,功勋卓著,理应得到更大的奖赏。于是他沉浸在自己的功绩中,忽略了即将来临的危机,这种心态加剧了他与刘备之间的矛盾。
在关羽死后不久,刘封和一同驻守上庸三郡的孟达也发生了矛盾。刘封对孟达颇为轻视,甚至做出了一些不当行为,比如抢夺孟达的乐队。这让孟达感到极大的屈辱,也破坏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而此时,曹魏集团则趁机拉拢孟达,孟达在这种情况下反叛,最终联合曹魏军占领了上庸三郡,使得蜀汉在这一地区的力量遭遇重创。
刘封尽管收到了曹魏的劝降信,但他出于对刘备的忠诚和作为养子应尽的责任,坚决不愿归附曹魏。最终,刘封被迫离开上庸,回到成都。而此时,刘备正在为称帝做准备。由于刘封未能及时支援关羽,刘备对他感情渐渐淡薄,刘封的存在甚至对刘禅的继位构成了威胁。诸葛亮指出,刘封勇猛且有威望,若成为继任者,将可能威胁到刘禅的地位,从而扰乱蜀汉的稳定。由于刘备担心益州派的崛起,且刘封一旦在世,可能借其名号谋取利益,最终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不久后,刘备下令刘封自尽。刘封临死时十分悔恨,而刘备虽泪流满面,但在赐死的过程中却并未显现出宽厚之情,父子情未能善终,令人唏嘘。
刘封被赐死后,刘备终于完成了称帝的程序。
02 刘备得知张飞死讯
在刘备刚刚登基、准备出兵与东吴决战时,传来了张飞被杀的噩耗。刘备登基之前,张飞负责镇守阆中,这是一座蜀汉的重要军事据点。张飞原本计划带领部队向重庆方向进军,意图与刘备会合后共同为关羽复仇。
然而,就在张飞准备出兵之际,麾下的范疆和张达突然反叛,暗中谋杀了张飞,并带着他的首级投降了东吴。《三国演义》中对张飞的死有详细的描写,认为张飞以严苛对待下属,致使范疆和张达心生不满,最终因张飞打骂二人,而发生反叛行为。但正史中并未记载张飞要求二人制造白袍的事情。实际上,从关羽之死到刘备出兵,已过去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若张飞确实要求制作大量白袍,也早已没有实际意义,这表明《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还提到刘备出征时动员了75万大军,但根据正史,刘备并未拥有如此庞大的兵力。若刘备拥有75万精锐且能够保障其供应,那他本应能够抗衡曹魏与东吴的联合军,因此这一数字明显夸大了。
后世的学者推测,范疆和张达的反叛行动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背后可能存在东吴的策划。否则,二人在杀害张飞后,如何能够顺利逃脱,并投向东吴的怀抱呢?
然而,对于刘备来说,这些疑点并不重要。据史书记载,当刘备得知张飞被杀的消息时,他只是痛心疾首地说了句:“噫!飞死矣。”在极度的悲痛中,言语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刘备而言,关羽和张飞不仅是手下将领,更是共同经历数十年的生死与共的兄弟,深厚的情谊使得这份损失更加沉重。
张飞之死使得刘备对东吴的仇恨进一步加剧,他将这一切归咎于东吴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