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小玉
编辑|小玉
他原是北地异族的质子,却成汉武帝最信任的大臣;他一生忠诚谨慎,连皇帝都敬重三分。
他的名字难读,他的选择更难做。他是金日磾——从匈奴王子到托孤辅政的“敬侯”。
降汉之子,马厩少年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出击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连遭惨败。特别是在春季远征中,霍去病越焉支山千余里,大破敌军,缴获了休屠王用于祭天的金人。夏季,霍军再战小月氏与祁连山下,休屠、浑邪两王不敌,单于震怒,召二王问罪。浑邪王知凶多吉少,欲劝休屠王共同归汉。休屠王初允,后反悔,反被浑邪王所杀,携部众四万余人投降汉朝。
休屠王长子金日磾,年仅十四岁,父亲被杀后,随母亲阏氏及弟弟金伦被安置在长安黄门署,负责饲养皇家马匹。他出身异族王室,却沦为宫廷马夫,命运急转直下。虽然身份低微,但金日磾勤勉谨慎,养马出色,从不偷懒,更未因生逢战乱而自怨自艾。
一次,汉武帝在宫中宴游,命黄门署牵马助兴。众人纷纷偷看后宫,唯有金日磾目不斜视。其身高八尺有余,容貌威严,养马尤为健壮,令汉武帝刮目相看,询问来历后,深感惊异,当即破格提拔为“御马监”,此为他入仕之始。
此后数年,金日磾被接连晋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他随侍汉武帝出入左右,极受倚重,赏赐累积达千金。尽管出身匈奴,但其言行严谨,办事周全,未曾有失。即便贵戚私下议论“胡儿得宠”,汉武帝也未动摇信任之心,反而加倍厚遇。
金日磾从战败质子到帝王近臣,仅用几年时间。他以不卑不亢的处世风格与自律节操,悄然在大汉朝堂上站稳脚跟。
忠臣自持,严父大义
金日磾出身异族却深得宠信,与其家教不无关系。他的母亲阏氏贤明有度,严教子孙,金日磾兄弟皆行为端方。汉武帝听闻后极为赞赏,阏氏病逝后,特诏为她在甘泉宫画像纪念,题名“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见画像,必肃然起敬,涕泪而拜,不敢失礼一分。
金日磾之子,亦为宫中“弄儿”,常陪汉武帝嬉戏。他们聪明伶俐、善解帝意,一度成为皇帝爱子般的存在。然金日磾虽宠儿子,但不失儒家父道。当弄儿在宫中玩耍过甚,甚至从背后搂住汉武帝脖颈时,金日磾当场怒目而视,令弄儿仓皇而逃。
随着年岁渐长,弄儿恃宠而骄,与宫女私戏于殿下。金日磾撞见后,认为此子行为淫荡、不成器,有辱家教,忍痛亲手将其处死。此子,正是金日磾的长子。
此事传至汉武帝耳中,大为震怒,责问其故。金日磾伏地叩首,将缘由一一道来。汉武帝听罢沉默良久,终为弄儿落泪哀伤,却也对金日磾的正直肃然起敬,称其为“真忠臣,严父也”。
此役虽失爱子,却成金日磾一生最具象征性的行为——以道德律己,以忠诚为本。他在皇帝面前展现了不因宠而乱、不因情而昧的信念,从此在大汉宫廷地位愈加稳固。
挫败叛乱,忠心可鉴
西汉征和二年(前91年),朝廷因“巫蛊之祸”陷入巨大政治动荡。太子刘据因江充诬陷,被迫起兵而亡。事后,汉武帝追悔莫及,大肆清洗江充党羽。这场血雨腥风波及甚广,江充之友马何罗兄弟也感自身难保,遂密谋反叛。
马何罗,其本姓“莽”,原因协助镇压太子之乱有功被封侯。他与弟马通、马成安夜间矫诏外出,暗杀使者,意图趁皇帝微行林光宫之际发动兵变。此时,金日磾虽身患小疾,卧于偏殿,却敏锐察觉马何罗神情不安,暗自警觉,刻意同其上下殿,密切留意动静。
清晨未及启明,马何罗手藏利刃,忽然潜入汉武帝寝殿东厢。金日磾心中有感,立刻放下手中事务,躲入帝室内门之后。不多时,马何罗从侧门疾行而入,一见金日磾,惊慌失措,仓皇之下跌撞宝瑟。金日磾迅疾上前,一把擒住其颈,呼声大震:“马何罗造反!”汉武帝震惊而起,侍卫拔刃欲杀,金日磾却担心自身遭误伤,命人擒拿活口。终在现场擒获马氏兄弟,一干逆党被彻查后尽伏法诛灭。
此次危局,金日磾临危不惧,忠勇果断,挽救了汉武帝性命,被朝野上下盛赞为“笃敬忠臣”。汉武帝对此事极为感念,不久即将其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并列为储君辅政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金日磾虽功勋卓著,却极少对外夸示,依旧身处宫廷内慎行谨言。他与汉武帝关系虽近,然从不以权自傲,凡赏赐辄辞不受者多。他的政治智慧并不体现在谋略操弄之上,而是于“敬事谨行”中积累信任,以行动赢得皇帝与同僚的尊重。
其人之笃诚,尤表现在对家庭伦理与王朝秩序的敬畏。他曾屡次谢绝汉武帝将女儿赐为妃侍,亦不接纳宫女赐婚,理由是“臣出夷狄,不敢乱汉制”。如此自持谨慎之态,殊为罕见。
在一个族群矛盾尚存、中央政权尚有猜忌的时代,金日磾的角色极具象征意义。他代表着西汉中期一个重要的民族整合窗口——当边地异族不再只是威胁,也可能成为捍卫帝国的中坚力量。
托孤大臣,忠诚终生
公元前87年,年逾古稀的汉武帝病重,决定将年仅八岁的太子刘弗陵托付于信赖的大臣。他亲笔遗诏,命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四人共辅新帝。
金日磾起初并不愿出任辅政之职。他上书辞让道:“臣本夷虏,出身胡地,若臣居上位,恐匈奴讥笑汉室用胡为政,不利帝国威仪。”然汉武帝并未强求,仅令其辅佐霍光为主。霍光感其义行,更以女儿嫁予金日磾之子金赏,以结两家之谊,政务上亦多相倚赖。
在辅政时期,金日磾继续秉持一贯的审慎风格。尽管其声望与霍光相当,乃至更受部分朝臣尊崇,但他始终不干预霍光政务,也不收揽党羽。每当议政,他多以“愿遵先帝之诏”自守。有人讥其“多避事不敢言”,金日磾未曾反驳,只曰:“国有贤相,不劳胡人。”
始元元年秋,金日磾积劳成疾,病重于家。大将军霍光上奏汉昭帝,请依先帝遗诏加封其为秺侯,皇帝批准。当时金日磾已卧榻不起,命儿子金赏代为受印绶,完成封爵。次日,即九月初二日,他病逝于长安官邸,享年四十九岁。
汉昭帝痛悼大臣,命以轻车介士送葬,军陈排列至茂陵。其墓葬位于今陕西兴平霍去病墓侧,封土之广、规格之高,为非汉族贵胄罕有之例。赐谥“敬侯”,昭帝亲撰碑文,盛赞其“忠不二主,行无私迹”。
金日磾去世后,其子金赏承袭爵位,并在汉昭帝、汉宣帝年间历任奉车都尉、太仆等职。其后族虽在王莽篡汉时一度受迫害,但金家风范——忠义、谨慎、节俭,影响深远,子孙七代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