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乌纱帽到顶戴花翎,古代官帽上的权力简史
创始人
2025-09-13 05:02:26
0

北宋东京城的街巷间,宰相寇准一身青布衣衫,与市井老者攀谈。

老者突然向他躬身行礼:“相公莫非隐瞒身份?你可是朝廷命官!”

寇准诧异:“你我素不相识,怎知我是官员?”

老者微笑:“刚才见你过巷时侧身左顾右盼,这是常戴长翅帽才有的动作啊。”

寇准闻言默然——原来那顶官帽早已融入身体记忆,成为挥之不去的身份烙印。

在中国古代,官帽从来不只是御寒蔽首的普通冠戴。当秦始皇头戴通天冠俯视六合,当朱元璋手抚乌纱确立纲纪,当乾隆皇帝调整花翎品序,方寸之间的冠冕承载着森严的等级密码与权力美学。从东晋的乌纱便帽到清朝的顶戴花翎,官帽的变迁映照着一部中国政治制度与人情世态的微缩史。

冠冕前传:从束发工具到身份标签

上古先民的头巾与兽皮,原只为抵御风寒。夏商时期,贵族专属的“冠”与“冕”,开始成为地位标识。《周礼》明确规定,天子诸侯祭祀用冕冠,士大夫用皮弁,平民只能裹巾帻,以青绿之色标示卑贱身份。一条发簪横贯冠帽,既固定着男子长发,也划分出贵贱鸿沟。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周代繁复冠制,创制通天冠作为天子常服。其形如山,铁骨为梁,彰显一统天下的威仪。他将原六国国君的高山冠、法冠赐予臣子,使冠冕成为皇权辐射的具象化表达。汉代承秦制而细化,文官戴介帻显庄重,武官佩武弁彰勇武,奴仆则戴绿帻示卑贱,首服制度至此成熟。

魏晋名士的“羽扇纶巾”之风,意外催生了冠帽变革。厌弃华冠的士人群体以幅巾束发,三尺皂绢绕首,成就疏放风流的象征。这种简易头巾经北周改制为“折上巾”,成为后世官帽雏形。当黑纱覆于巾上,“漆纱笼冠”应运而生——这便是乌纱帽的原始形态,即将在历史舞台掀起波澜。

乌纱登场:从宫廷便帽到权力图腾

公元4世纪,东晋成帝在宫中推行一种黑纱制成的便帽,因色得名“乌纱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以黑纱镶边改良,半透明材质平添风雅,乌纱帽迅速风靡民间。此时无论士农工商,皆可戴此帽,尚未成为官员专属。

隋文帝杨坚开启乌纱帽的官制化进程。开皇年间诏令:“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乌纱入朝。”君臣同冠的盛况下,玉饰数量悄然划分等级:一品官九块玉,二品八块,依序递减,至六品则无玉可饰。乌纱帽首度与品级制度绑定,成为官场地位的视觉宣言。

唐代的冠冕气象万千。文官进贤冠前高后低,象征礼贤下士;武官鹖冠插双雉尾,彰显勇武精神。此时的幞头(乌纱帽前身)出现关键创新:工匠在巾角内衬铜丝铁骨,使原本垂软的双带挺立为“硬脚”,如飞鸟展翅初现峥嵘。中晚唐的匠人们不断拗折硬脚,或八字外撇,或斜飞朝天,为宋代的标志性长翅埋下伏笔。

长翅之谜:宋朝官帽的意外定型

北宋立国后,一种奇特冠饰风靡朝野:乌纱帽两侧延伸出一尺余长的平直翅翼,以竹篾为骨,铁片定型,形似平衡天平。后世盛传此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创举——登基初年,他见朝臣在殿上交头接耳,遂发明长翅帽防止官员并排私语。戴上此帽,“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历史真相却更耐人寻味。敦煌壁画揭示:**晚唐五代的供养人已普遍佩戴展脚幞头**,长度及肩者比比皆是。《宋史·舆服志》明确记载:“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可见长翅幞头实为前朝遗风,赵匡胤仅是沿袭而非发明。

不过宋代将这种审美推向极致。皇帝冠冕的双翅长过臣子,显赫威仪;官员依品级调整翅宽,官阶越高双翅越窄,官阶越低双翅越宽。在幞头家族中,直脚式(平翅)成君臣通用款;交脚式双翅交叉于后,为吏员所用;局脚式翅端卷曲,专属翰林学士。包拯画像中那顶双翅卷云的官帽,正是局脚幞头的典范。

长翅官帽催生独特官场文化。宰相寇准微服私访时,因过巷侧身护翅的习惯动作暴露身份。更有机敏商人专售可拆卸翅架,方便官员出行——当长翅演变为“行走不便”的累赘,其功能已从实用转向威仪象征。

乌纱定型:明朝的冠冕政治学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大明集礼》中颁布新规:“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乌纱帽从此成为官员代名词。明世宗进一步细化制度:双翅缩短变形,以翅宽标识品级,形成前低后高、翅如刀片的独特造型。

这顶黑纱帽在明代社会投下深长影子。百姓称官员为“戴乌纱的”,罢官称“丢乌纱”,复职称“重戴乌纱”。小说家笔下更赋予其魔幻色彩:《西游记》中唐太宗以乌纱帽酬谢龙王,阴差阳错引发取经序曲;《金瓶梅》里西门庆谋取提刑官乌纱,暴露商人攀附权贵的野心。

清兵入关后曾短暂保留前朝衣冠。顺治帝为安抚降臣,特许汉官仍穿明制朝服戴乌纱。待政权稳固,清廷立即推行剃发易服令,以红缨笠帽取代乌纱。当最后一顶乌纱在江南烟雨中消失,一个“衣冠华夏”的时代随之落幕。

翎羽耀世:满清风尚下的顶戴花翎

清朝官帽彻底颠覆汉制。皇帝朝冠镶东珠顶,后缀金丝燕羽;官员冬戴暖帽,夏佩凉帽,皆竖红缨顶珠。最耀眼的标识当属花翎——孔雀羽制的眼状斑纹,以单眼、双眼、三眼区分等级,唯宗室与功勋卓著者可得。

花翎制度暗藏满汉博弈。初期仅满洲贵族可佩三眼翎,汉臣李鸿章血战太平军获此殊荣时,引发满臣集体抗议。至清末,两千石白银可捐单眼花翎,曾象征无上荣耀的翎羽终成商品。

当摄影术传入中国,末代官员在银版照片中留下冠冕最后的影像:顶珠黯然失色,花翎凌乱弯曲,恰似摇摇欲坠的王朝。1912年溥仪退位诏书颁布,三眼花翎随黄龙旗坠地,为千年官帽史画上句号。

紫禁城龙椅上方的藻井下,乾隆皇帝孔雀翎羽在烛火中泛着幽蓝光泽;南京吏部衙门前,新任知县扶正乌纱双翅跨过朱漆门槛;开封市井中,寇准下意识侧身避开巷墙,暴露了袍服内的玉带——这些散落于光阴褶皱的冠冕剪影,最终在博物馆展柜中重逢。

玻璃后的乌纱帽针脚细密,长翅幞头铁骨犹存,顶戴花翎翠色未褪,它们共同讲述着一种身体政治学:权力如何通过冠冕塑造姿态,姿态又如何驯化人心。

从束发之冠到权力图腾,从乌纱双翅到孔雀翎羽,官帽的演变史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等级制度的嬗变、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身份认同的流转。当最后一顶官帽随清王朝沉入历史,那些曾高耸于华夏头顶的冠冕,无需一字一句,方寸之间自有山河岁月。

相关内容

过敏性鼻炎发作,扛一扛就过...
  过敏性鼻炎如果不接受规律治疗,容易发展成过敏性哮喘。由于鼻腔和...
2025-09-12 21:40:28
原创 ...
三国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宛若璀璨繁星洒落在这片战火连绵的土地...
2025-09-12 21:35:22
原创 ...
武术界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
2025-09-12 21:34:40
原创 ...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很多人都为赵云感到不平。毕竟,赵云跟随刘备...
2025-09-12 21:34:20
原创 ...
引言 《左传》曾有云:“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
2025-09-12 21:34:18
原创 ...
公元前180年,掌控朝政多年的吕后去世,紧接着爆发了诸吕之乱。刘汉...
2025-09-12 21:34:04
原创 ...
三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并非所有战将都能像赵子龙那样,既能屡战屡胜...
2025-09-12 21:33:49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水西彝...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水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 奢香(生年不详,卒于13...
2025-09-12 21:33:38
原创 ...
根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显然是受到了当时仍为皇太子的唐肃...
2025-09-12 21:33:36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在东汉末年,刘备寄居于荆州。此时,曹操正在逐步吞并北方的诸侯,而孙权则在江河之畔横行无忌。刘表统治着...
原创 秦... 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在选择继承人一事上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始终未能做出最终决定。扶苏作为长子,按照...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乱世中的许多人都成了历史的传说,而《三国演义》更是将这一时期的种种事迹和人物深深...
原创 五... 刘备从一个地摊小贩,成功蜕变为一位开国皇帝,这一路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身边谋臣与武将的鼎力相助。在谋士...
原创 关... 西楚霸王项羽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秦朝末年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曾率领江东志士齐心协力抵抗秦军,最终...
原创 他... 深度好文计划 杨喜,作为弘农杨氏的开创者,原本是个无名小卒,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然而,...
原创 有... 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秦国最终统一了六个国家,完成了华夏大地的真正大一统。然而,这一切难道全是秦始皇...
原创 号...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智者诸葛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诸葛亮以其深厚的智慧与卓越的谋略...
原创 老... 老年赵云、黄忠和关羽,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猛将,曾以英勇的武艺震慑一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从青年...
原创 司...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一位令人瞩目的魏国将领与智谋家,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然而,在与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