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刘备寄居于荆州。此时,曹操正在逐步吞并北方的诸侯,而孙权则在江河之畔横行无忌。刘表统治着荆州,刘璋则声称掌控巴蜀,关中则是各路豪杰并立,局势愈发复杂。在这动荡的环境中,刘备遇见了诸葛亮,后者为刘备量身打造了一份战略蓝图,历史称之为“隆中对”。
根据隆中对的构想,刘备并不适合与曹操直接对抗,而孙权虽然可以成为潜在的盟友却不能轻易依赖。对刘备而言,理想的布局是先图荆州,再致力于夺取益州,待夺得荆、益之地后,再从两路出兵,追求真正的霸业。经过赤壁之战的激烈交锋,刘备如愿以偿地占据了荆州的南部,并在建安十六年成功进入川地,平定益州。这一切似乎都在依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进行,如此看上去,他的抱负达成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实际上,自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起,“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便已逐渐崩溃。曹操的南征不仅冲击了荆州的局势,也将诸葛亮设计的战略布局一一击破。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的两路出兵,其中一条是让一位将领将荆州之军调往宛、洛地区。宛城位于南阳郡的北部,直接相连荆州的最北部区域。然而,刘表所占据的荆州并不完整,其对南阳郡的控制一直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因此,刘备所占领的南部荆州并不符合隆中对中所指的战略位置,这使得荆州军队难以顺利攻击宛、洛等地。关羽在北伐中所动用的兵力,仅能直抵襄、樊,距离宛、洛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而襄、樊在战略上更是荆州汉水流域的重要门户。
换句话说,即便在刘备最辉煌的时期,他也未能完全实现隆中对中设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刘备占有荆州南部后,并没有明显向北发力,而是选择了西进夺取益州,似乎是一次偶然得来的大好机会,可以说无法错失。此时,刘备已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与此同时,关羽驻守江北,诸事均以为刘备排兵布阵。然而,襄阳尚未完全掌握在刘备手中,关羽成为太守也只是名义上的远程掌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试图北伐攻克襄阳郡。
但在建安十六年,张松、法正和孟达的参与扰乱了刘备的部署。随着益州内部出现这些人作为内应,原本的北进计划便如风烟般散去,未能实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刘备的西进之路。而刘备夺得益州及汉中后,关羽北上却不料被东吴趁机袭击荆州,最终导致荆州完全失守,隆中对的蓝图由此彻底瓦解。虽然刘备试图东征重新夺回荆州,然而在夷陵的惨败,又让蜀汉的境况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