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仅仅在位九年,然而这段时间内,他的生活可谓是风波不断。三个儿子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李渊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无形的窘境,最后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令他承受了失去亲人之痛的双重打击。李渊不仅失去了两个儿子与十个孙子,最终身不由己地被李世民逼迫禅位,成为了太上皇。此时的李渊难免给人留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印象,让人不禁思考,他究竟是否真的是对此无动于衷?
李渊或许是历史上开国皇帝中能力最为平庸的一位,同时他又是一个心地宽厚的老好人。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王位争夺战中,李渊未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制衡双方的势力,因此让兄弟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了那场惨烈的玄武门之变。此役不仅让太子和齐王身首异处,连他们的十个儿子也被冤屈而遭到残酷处决。李渊在短短一日内失去了如此多的亲人,同时还要忍受来自秦王的强大威胁,想必在历史长河中他这样无奈的开国皇帝是屈指可数的。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几乎沦为监视下的幽囚。到了武德九年(626年)七月五日,李渊终于下诏将秦王李世民立为皇太子,并且颁发了一道重要的诏书:“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太子,而李渊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内乱后,感到身心俱疲。在七月十四日,他向亲信及宰相裴寂等人提到:“朕应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这表明他内心渴望退位和内禅的强烈愿望。直到九月四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正式登基为帝,李渊被尊为太上皇,依旧住在大内皇宫正殿的太极殿中。
皇位的平稳交接使李渊提早享受起了退休生活,但面对李世民用如此极端和血腥的手段剔除兄弟与侄子,李渊的心中无疑充满沉重的阴影。他之所以提前内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李世民所施加的巨大压力。李渊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来保存自身的安宁,这样才能享受一个相对宁静的晚年。
李渊在太极宫度过的那些年里,始终因心中对太宗李世民的刀兵之行耿耿于怀,两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显得异常紧张。到了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不得不搬出太极宫,迁往条件稍差的大安宫。尽管如此,李世民仍然定期前往大安宫看望他,父子之间增加了独处的机会,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交流。经过这一段亲密的交往,两人的关系渐渐缓和,彼此心中的隔阂也逐渐得以消融。
李渊生命的最后几年大多都是在大安宫度过的,离开了太极宫的喧嚣,不必再为国事操劳,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他的“懒癌”似乎愈加严重,除了偶尔陪同太宗赴宴之外,几乎都呆在宫中,听听音乐、观看戏剧,晚间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和侍女们嬉戏。尽管晚年的生活略显单调,但李渊却感到一种无比的自在与快乐。在贞观四年(630年),他喜得自己最小的儿子,那个热衷于建设阁楼的李元婴。
到了贞观八年(634年)十月,太宗为了表明孝心,看到大安宫的冬冷夏热,考虑到太上皇生活的不便,决定兴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清暑之所”。然而,就在大明宫还未完工的情况下,李渊不幸于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在垂拱前殿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