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柬之与敬晖、桓彦范、崔玄暐等人,带着张昌宗和张易之的首级前来逼迫武则天退位时,女皇并未显得特别震惊。她的目光飘忽不定,透过张柬之那花白的胡须,她仿佛看见了曾经的狄怀英。曾经,她曾戏谑对他说:“天下的桃李,都在你的门下啊。”这时,她似乎意识到:“原来这些都是你为我培养出来的‘桃李’啊!”她露出了微笑。
能够低头也能挺胸,果断处事
691年,武则天继位已超过一年,朝廷逐渐趋于稳定。她开始逐渐边缘化曾经权倾一时的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将一度被放逐的贤臣重新召回。此时,狄仁杰已经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并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视。
然而,来俊臣见形势不利,便投靠了武承嗣,并通过奉承和陷害手段来寻求上位。由于狄仁杰始终反对武承嗣继位,武承嗣便秘密联系来俊臣商讨应对策略。来俊臣要求武承嗣一方面要在武则天面前恶意诋毁狄仁杰,另一方面要设法铲除他的一些得力助手。
于是,来俊臣迅速指控与狄仁杰关系密切的李安静和乐思晦,声称他们曾在武则天称帝初期表现冷淡,心怀叛意。经过严酷的审讯,二人宁死不屈,最后来俊臣伪造证词将其杀害。接着,武承嗣和来俊臣进一步指控狄仁杰等人密谋反叛,提出将他们囚禁审查。
狄仁杰入狱后,心中已有应对之策。他精通律法,知道如果能迅速认罪,便可能免除酷刑甚至改判死刑。当来俊臣来审问时,狄仁杰立刻承认了罪名。来俊臣本以为他难以对付,却没有想到审讯如此轻松,因此放松了警惕。
那夜,狄仁杰从棉衣里撕下一块丝帛,咬破手指写下十二个字的血书,悄悄藏好。第二天,他托狱卒将衣服送回家里,要求拆去里面的棉絮。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细心检查,发现了父亲的血书,立即将这封求救的消息通过复杂的手段传到了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原本对狄仁杰等人谋反一事存疑,经过亲自召见并听取他们的陈述后,心中明了真相。最终,几名被陷害的臣子都侥幸幸免,或被降职,或流放。狄仁杰被贬至彭泽县,不久,契丹入侵,武则天任命他为魏州刺史,后又转任幽州都督。狄仁杰指挥军队大败契丹,立下赫赫战功。
武则天立即召他回京,再次任命为宰相,狄仁杰又任命魏元忠和徐有功为御史中丞。三人整顿朝政,首当其冲的便是来俊臣。来俊臣痛哭流涕向武则天求情,但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坚持下终于下定决心,处决了来俊臣,清除了这一祸害。
全心保护忠诚之士
狄仁杰与来俊臣陷害同狱的几位臣子中,最为担心的是魏元忠。魏元忠直言不讳,刚直不阿,经常向狄仁杰表达自己对武则天称帝的不满。狄仁杰屡次劝导魏元忠,要谨言慎行,保持冷静,等待机会,避免被他人利用。
有一次,魏元忠愤怒地表示:“太宗和高宗若在,定会质问我们,如何能屈膝于武则天之下!”狄仁杰莞尔一笑,“你不是一直都这样吗?难道在家里不是一直受气?”他用这样的方式让魏元忠冷静下来,并语重心长地劝他说:“魏兄,欲速则不达。” 在被囚禁的这段日子,狄仁杰果断承认了自己所谓的“谋反”罪行,而魏元忠则宁死不屈。狄仁杰暗中焦急,但仍保持冷静,最终其他几人都认罪,免去酷刑。
接着,来俊臣的心腹王德寿企图诱导狄仁杰指控杨执柔,以此换取狄仁杰的生还。狄仁杰深知杨执柔的为人,且了解王德寿与杨执柔的私人恩怨,因此毫不犹豫地用头撞柱,以示决绝,将王德寿吓退。
狄仁杰对恢复李唐的梦想始终未曾放弃,他时刻警惕身边的小人,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贤臣。
在一次与钟绍京、傅游艺会面时,钟绍京提到曾借给狄仁杰一件物品,但狄仁杰巧妙地遮掩,避开了钟绍京提到的褚遂良的帖文。狄仁杰心中清楚,若傅游艺得知这事,必定会引来麻烦,他巧妙的应对,避免了潜在的危机。
智勇双全,巧妙解围张氏兄弟
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被太平公主献给武则天,迅速得宠,甚至开始干涉朝政。许多人希望狄仁杰能够劝武则天将其除去,然而,狄仁杰并未急于行动。表面上,他继续礼遇张氏兄弟,但内心却始终观察局势发展。
当魏元忠提出将张兄弟逐出宫外时,武则天虽然没有立即回应,但也未对此加以反驳。后来,张氏兄弟被任命为控鹤监的负责人,负责养育武则天的男宠。王元通反对此举并被贬职,而狄仁杰则提出,武则天此举会损害她的圣德名声,最终劝说她有所收敛。
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张昌宗一件极为珍贵的裘衣,狄仁杰便以此为赌注,与张昌宗下棋。棋局中,狄仁杰冷静应战,而张昌宗则心神不宁,最终落败。狄仁杰轻松赢得裘衣,而张昌宗则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狄仁杰毫不在意,将裘衣交给自己的家仆,张昌宗一时才明白自己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
随着李唐恢复的希望逐渐成形,张柬之逐渐成为狄仁杰心中的关键人物。临终前,狄仁杰将宰相之位推荐给了他,因为他深知张柬之对恢复李唐的执着。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显最终被武则天立为太子,李唐复兴的希望得以实现,而狄仁杰也在他去世之前,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