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末年的动荡岁月中,李世民携一群忠诚的武将四处征战,成功开创了辉煌的大唐盛世。李世民一直以来被誉为识人之能,善于用人,与手下将领相处时几乎总是坦诚相待,如同视他们为心腹兄弟般。然而,任何事情总有例外,在为数众多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位将领却在李世民的影响下,做出了几乎必死无疑的决策。
这位将领便是凌烟阁功臣中的第二十二号人物——唐俭。唐俭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家庭,其父亲与开国皇帝李渊关系密切,早年间他便与李世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是在李世民起义之初,成为了他最早的追随者之一。在唐朝的建国战争中,唐俭始终陪伴在李世民身边征战四方,尽管军事才能平平,但因一次拯救了李渊的生命而深得其宠信。
然而,唐俭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似乎并不如他父亲那样显赫。在贞观初年,唐朝北方的强敌突厥酋长颉利可汗的部落发生了内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世民早已对灭掉颉利可汗的势力蓄势待发,面对这样的良机,他迅速指派李靖率军出征,力求一举消灭这一敌患。初期,李靖屡战屡胜,但颉利可汗并不甘示弱,开始巧妙地避开正面交锋,灵活机动地进行游击战。
在关键时刻,李世民想出了一个主意,派唐俭出任使者,前去与颉利可汗商谈和约,至于这和约是否真实则无人知晓。唐俭出发后,《旧唐书》记载,李靖“揣知其意”,立刻选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夜间出发,实施突袭。此时部将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唐俭依旧在场,李靖却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是用兵之计,时机难得。如唐俭等人,何足挂齿。”
事实上,李世民派唐俭前去接触颉利可汗,实际上是让他充当“诱饵”,以此迷惑敌人并拖延时间,为唐军争取最佳的攻击时机。然而,一旦颉利可汗察觉到其中的阴谋,唐俭就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李世民给他安排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让他去赴死。幸运的是,唐俭福大命大,在李靖发动攻击时,他趁乱成功逃脱,但李世民如此对待他父亲的救命恩人,实在有些不够仁义。